该社区处集镇南部,解放前埠子集四周有圩墙和圩门,南圩门就在该村,人称南圩门,后街道整理。该村处于街南首,故名。 |
明朝中叶,此地濒临埠子湖。最早的居民是于氏渔民,曾建舍于山梁之上。久之,渔民渐多,便结成渔村。因远近居民鱼贩多来此购鱼虾,渐成渔市。渔民生活用品和修补船网的材料也有人运来销售,进而形成集市。因这里是停泊船只的码头,故命名为埠子集。明末以后,黄河数度决口,埠子湖逐渐淤积为陆地;埠子镇的商业和集市贸易崛起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两代,而繁荣昌盛则在民国初期,约在1911年到1912年间为鼎盛时期,埠子街当时商业繁华,街北也因商业同时发展起来。按埠子镇方位,该村处镇北首,故名。 |
明朝中叶,此地濒临埠子湖。最早的居民是于氏渔民,曾建舍于山梁之上。久之,渔民渐多,便结成渔村。因远近居民鱼贩多来此购鱼虾,渐成渔市。渔民生活用品和修补船网的材料也有人运来销售,进而形成集市。因这里是停泊船只的码头,故命名为埠子集。明末以后,黄河数度决口,埠子湖逐渐淤积为陆地,清朝时期埠子修建圩墙和圩门,村以处埠子镇西圩门得名。解放前埠子四周有圩墙和圩门,该村农户居住都在圩门西边,故名。 |
肖姓从宿迁北白沙矿迁居此地定居,原村东有座桥,得名肖桥。1958年为肖桥大队,1984年为肖桥村。 |
一九五六年因原宿迁县在此建桑苗圃,主要搞蚕桑生产等,故名。 |
在很久以前,宿迁的城南,有个叫古城的地方,在那里住着几户臧姓的兄弟,因和别人发生矛盾,为避免冲突,就迁到了现在的这个地方,为了纪念家乡,就把现住的地方起名为臧古庄,喻意:此地的臧姓是从古城迁居来的,此说法是古庄的老人述说的,后在农业合作社时改为古庄。 |
原意为兴旺发达,取名兴发,1958年改为新发。 |
解放前杜楼村大庄有一户杜姓地主建起一座炮楼,起名叫杜楼庄,俗名叫九保。 |
解放前南蔡乡有一财主,在此有一片土地,由于离家较远耕种不便,就多派农户住在此地耕种,后这些农户在此落户,建立村庄,因该庄在财主土地以西,故取名大西庄。1958年为大西大队,1984年又改为大西村。 |
据清光绪《宿迁县志》载:天平天国前破圩原名忠信圩,此处圩子东西各有一个圩门,四角各有一个炮楼,周围有圩河,圩河里边有圩墙,南、北圩墙中间还各有一个炮楼,这样对圩内村民安全有保证;太平天国部队(俗称西匪)到我们村附近,村里大人、小孩都逃走了,只有姓蔡(圩主)一人在骑马跑动守护,后太平天国攻破圩子,由此得名蔡破圩子。1984年改为破圩。 |
据说很早以前这里有个武举人,叫陈二祖,有钱有势,凡是县官以下的官,无论何人路过此地,不论骑马、骑驴、或者是坐轿都的下来,故名。 |
因当苏家祖上做过官,故取名官庄。 |
清末民初,从徐州通往淮阴有一条路经过该地,一些商家人路经此地住宿歇脚,此地人便在一些形成集贸地点,因此地陈姓居多,故取名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