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设仓前街道,1960年改仓前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街道办事处,1968年更名为文革街道,1978年复置仓前街道。 |
1996年,东升街道成立后,将由原三叉街街道管理的埔头、埔南、东福、东藤、东聚居委会划归东升街道管辖。 1997年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街道又分别成立了东山、东兴2个居委会。 1998年又成立了联发居委会。 2001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将东兴、东福、东聚三个居委会整合成东兴社区居委会:将东藤,东山及埔南居委会的一部分整合成为东南社区居委会:将埔头、埔南、联发居委会整合成为埔头社区居委会:2010年,将旧城改造新建楼盘整合成立了东辉社区居委会。 |
对湖街道成立对湖街道成立于1988年,系由上渡街道和原水上街道调整后,上渡街道一分为二,成立现在的上渡街道和对湖街道。 于1988年1月,由原上渡街道和原上水街道调整后成立。 |
临江街道原为临江居委会,1950年成立。 1955年改称街道办事处,1960年成立并改称“临江人民公社”,1968年文革时期改称“朝阳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重新起名临江街道办事处并沿用至今。 |
1986年三叉街街道办事处成立。 |
宋至清属侯官县,民国时期设上渡镇,仓山区建置后,改设上渡保,下辖17个甲,建国后废除保甲制。 1950年建立上渡居委会,1955年置上渡街道,1960年改公社,1962年复置街道,1968年更名红星街道,1978年恢复为上渡街道。 |
早在唐朝时下藤地区已有居民,南宋以后移民增多,至元代已村落连片,共有清安、清泰等10个境,是仓山最早的居民区。 1955年置下渡街道,1958年原藤山街道办事处并入改为下渡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街道办事处,1968年更名先锋街道,1978年复置下渡街道。 |
2003年7月,仓山区新设金山街道办事处。 |
1958年,成立了仓山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盖山人民公社。 1961年,仓山公社从盖山公社分出,重新成立,1970年仓山公社再次与朝阳公社(即盖山公社)领导。 1975年3月,市委根据中央关于近郊区以生产蔬菜为主同时发展其他付食品的生产方针,组成仓山公社。 1984年6月改为仓山乡。 1992年9月,建制由乡改为镇。 |
民国时期属林森县白湖区管辖,解放后属闽侯专署闽侯县管辖。 称闽侯第一区(又称闽侯县城门区),1970年2月撤销城门区成立城门公社(文革期间称东方红公社),1976年改称城门公社革命委员会,1984年9月改名城门乡,1992年10月撤销城门乡建制改称城门镇至今。 城门镇于1972年因福州市区划调整脱离闽侯县归朝阳区(今仓山区)管辖,1990-2005年划归福州市郊区管辖,1996年1月1日因福州市区划再次调整,重归仓山区至今。 |
唐为闽县高盖乡地,宋为高盖南乡地。 1950年以来,曾为盖山区、盖山公社、朝阳公社、盖山乡等,1992年8月改为盖山镇,隶属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96年市区调整划归仓山区至今。 |
建新,周代之前属扬州南境。 秦时为闽中郡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新进行建制改革。 1949年9月设林森县第六区(含侯官乡)。 1950年4月19日,林森县复名闽侯县,建新则为闽侯县第六区。 1958年5月8日,闽侯县撤区并乡,复置建新乡,同年6月又改为建新人民公社。 1963年建新人民公社又恢复为建新区。 1970年2月,再次撤销建新区为建新人民公社。 1984年9月,建新人民公社又恢复为建新乡。 1992年10月撤销建新乡,改为建新镇建制迄今。 |
唐至明朝,分属闽县安仁乡仁惠里与温泉乡(宋以后为开化西乡)永福里,清时属闽县白湖区,民国时属闽侯县白湖区螺鳌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闽侯县一区,1958年属闽侯县城门乡。 螺洲于1950年至1970年是闽侯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闽侯地区公署也曾设址于此。 1970年划入福州市朝阳区(今仓山区),1975年划归福州郊区管辖。 1977年至1978年是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1年开始筹建螺洲镇,1984年从城门乡析出,正式建立镇人民政府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