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赤水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赤水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市中街道境域称留元坝。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先后设仁怀县、仁怀厅和赤水厅、赤水县等治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西城、中城、修文、崇武4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合设中心城镇。

1950年,设城关区。

1953年,改城关镇。

1991年7月,置市中街道。

清代时期,文华街道境域属赤水县首里一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乡。

1950年2月,改文华乡。

1953年,改文华区。

1956年,文化区改乡。

1958年,改文华管理区。

1961年9月,改文华公社。

1984年4月,改文华乡。

1991年7月,改文华街道。

金华街道境域,原属城关镇、文华乡。

1991年7月,置金华街道。

清属赤水县首里一甲。

民国初设天台山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天台乡。

1952年,划分为金龙、龙顶、凤凰、天台4乡,属复兴区。

1953年5月,龙顶乡并入天台乡。

1958年9月,成立天台公社。

1959年,属文华区。

1965年11月,撤文华区后为县直属公社。

1985年,建天台乡。

1991年7月,置天台镇。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为仁怀县治所。

民国时期,属赤水县第二区。

1959年2月,改为复兴公社。

1961年7月,恢复复兴区。

1991年7月,复兴区改复兴镇。

明、清时期,属仁怀县(厅)河西里。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赤水县第三区。

1953年后,为大同区、大同公社。

1991年,置大同镇。

清朝时期,旺隆镇境域属赤水县。

民国时期,为赤水县第四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旺隆联保改旺隆乡。

1958年9月,改旺隆公社。

1984年2月,改旺隆区。

1991年7月,置旺隆镇。

清朝时期,葫市镇境域属土城里。

民国初期,设葫市联保,属赤水县第四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古葫乡。

1952年5月,为葫市乡。

1958年9月,改葫市公社。

1959年3月,改葫市管理区。

1984年1月,恢复葫市乡。

1991年7月,改葫市镇。

清代,属土城里。

民国初,属赤水县第五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隶第三区。

1952年2月,属赤水县第三区。

1953年5月,建元厚区。

1958年9月,元厚区改元厚公社。

1984年1月,复为元厚区。

1991年7月,改元厚镇。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清,属仁怀县赤水里。

民国四年(1915年),仁怀县分设习水县并设治所官渡,为习水县第一区。

1950年2月,习水县人民政府在官渡成立并设治所。

1955年3月,改称官渡区。

1965年11月,划归赤水县为第六区。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置官渡镇。

古时候,为巴郡属地。

明、清代,隶仁怀县(厅)。

民国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习水县第二区,历设缠溪、石笋、箭滩等乡(公社)。

1965年11月,改属赤水县。

1991年7月,设长期镇。

古代时期,长沙镇境域为巴郡属地。

明清朝时期,属仁怀县(厅)。

民国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习水县第二区,历设长沙镇(公社)、石场、笃睦、显化等乡(公社),后置长沙镇与笃睦乡。

1965年11月,改属赤水县。

1991年7月,设长沙镇。

明、清属仁怀县(厅)。

民国二年(1913年),属赤水县。

1950年7月,分属丙安、宝源2乡。

1953年5月,分属马鹿、盘龙、大坝、凯旋4乡。

1961年5月,分设盘龙、大坝2公社。

1984年7月,分属黎明、盘龙2乡。

1991年7月,设两河口乡。

2016年1月29日,撤销两河口乡建制,设置两河口镇。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清,属仁怀县(厅)河西里。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赤水县二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丙滩乡。

1953年1月,设丙安乡。

1958年9月,改丙安公社。

1984年1月,复为丙安乡。

2016年1月,撤销丙安乡建制,设置丙安镇。

明、清属仁怀县(厅)河西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一碗水联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为宝源乡。

1958年,成立红洞公社。

1962年,更名宝源公社。

1984年,设宝源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