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东阳,宋以来称东阳关,在县东、金牙山之阳,地势险要,自古倚为要塞得名东阳关。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
相传清咸丰年间,本镇洪福禅寺和尚常来往于此,故称和尚道,后谐音火巷道。历史上,该村隶属东阳关村管辖,1982年,从东阳关大队分出,1984年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因村民委员会住此,故名。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善业”。古人喜善厌恶,以善业名村,以戒后人。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长宁”。地处壶口关之西。相传,因人们厌恶战祸,期望得到一个长久安宁的环境,取名长宁。公元1821年,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登基之后,为避其讳,改称长凝。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长凝村”。近代又复名长宁。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辛村”。辛姓居此故名。因该处为辛村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 |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杨家湾”。地处山环,路径曲折,概系杨姓首居,故名。 |
地处山环,路径曲折,概系杨姓首居,故名。 |
《唐书》:“黎城县东有壶口”。地处东阳关东侧关门之下,为东阳关之门户,两山险狭,形似壶口,故名。 |
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在:“枣镇”。汉朝时,始为郑姓居。相传,古时此地以产枣驰名,每年秋冬,枣商云集,故名。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枣畔”。明洪武年间,王氏西来于陕西凤翔府在此定居,因田界间枣林从生,故取名为枣畔。因该处为枣畔村委会办公地点得名。因田界间枣林从生,故到名为枣畔。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东黄须”。相传,古时村西有涧水名须,混浊而色黄,俗称(黄)须水,该村居其东,故名。 |
村东有山名庙岭,北宋末年耕农定居于庙岭之西巅,故名。 |
因与西庄隔一道山岭,且居于山岭之东,故名。 |
清康熙二十一年《黎城县志》载:“西庄”。因与东庄隔一道山岭,且居于山岭之西,故名。 |
龙王庙,因庙得名。明代天启壬戍(1622)“秋树园碑记”载为“昭泽龙神庙”,为“香首江玉福与庙主生员张可立同议修饰之”。原址在村北二百多米的老槐庄。连年大旱,民有惧色,聚而修起一座龙王庙,以解其危。后渐迁至庙前,村以庙名。民国二年(1913)“龙王庙重修碑记”云:“昔明天启二年,庙属秋树垣。清光绪六年《黎城县续志》载:“龙王庙”。今沿用之。因村委会住此,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