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苟堂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苟堂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古时这里曾是一片湖水,夏禹治水后,湖水下降,在此发现一条“狗蛟”。人们认为,它是这里遭灾的祸首,将狗蛟打死于河滩,称此地为“狗家滩”,简称狗滩,后谐称苟堂。
清代,平姓在此搭庵卖茶,又处在丘陵地带称平山庵。
早前,张姓始居于此,后建土寨,以姓氏和地理实体而得名张寨。
关口,顾名思义有通关要冲,扼守咽喉之意,因其北邻大磨岭,南邻具茨山,又处在古刽国和郑国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形式上恰似一道雄关,故名关口。
传最早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来此定居并建村,因南端七峰山坐南朝北,东、西各有一岭依主峰由南向北,顺势而下,至石桥村交叉形成唯一出口,在当地,村庄即为“门”,故名张门沟,后称张门。
石桥村原村名为河西村,因密县有三个河西村,村名相同,1981年密县地名办将苟堂的河西以的一座石桥做为村名,更名为石桥,取名石桥村。
因岭上石料可做石磨,一名石匠在岭上锻造石磨,用于农户磨面,故名打磨岭,后演变为大磨岭。
相古时有一佃户犁地时,犁出一罐捞饭,故称捞饭沟,后称为饭沟,解放后称樊沟。
据《密县志》记载:明末,工部尚书靳於中隐居于此,自己出钱为民筑寨避兵乱,当地百姓为纪念此功绩,取名靳寨。
原名小李寨,后因刘姓居多,1947年改为小刘寨。
明洪武三年,傅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密县城,后九世孙从县城迁此定居,明末,为防兵患,在村后筑一土寨,故名付寨。
此地原来有用石板建成的土地庙和火神庙各一座,称双石庙,简称石庙。唐朝诗人杜甫途经此地,发现有一景观十分美妙:三棵大柏树下有一座用石头垒砌的小庙,前面有两块石头中间夹一条小溪流,遂触景脱口而出:三柏一石庙,二石一拱桥。后误传为:三百一十庙,二十一拱桥,前来看景的人络绎不绝,石庙从此得名。
清代,此处丘陵上长有一棵大栗树,称此岭为栗树岗,村以岭名。
原名九龙嘴。因此地有9个土嘴,形似9条盘龙,取名九龙嘴。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侯,有九条龙在村南从天而降,落于此地,称九龙嘴。因村民委员会以冠名,得名九龙嘴村民委员会。1989年更名为九龙村民委员会,故得名。
清光绪年间,孟姓祖上始居于此,用青石在村中券了个大门,称券门,后谐音劝门,村委会位于此而得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