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固城镇各村地名由来

固城镇各村地名由来

  据《隆平县志》记载:相传上古舜弟象曾于此地为王。西汉时,在此初置象氏县,县治在去东1里许。隋仁寿初(公元601),于此置象城县。大业初(公元),改象城为大陆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复为象城县。唐天宝元年(公元),废象城置昭庆县,治所迁于今旧城。此地始名固城,沿用至今。 [详细]
  该村与固城自然村之间系汉时象氏县城遗址。明永乐二年(公元),曹氏众民由山西迁此定居。因曹姓户大,名村为现名。(《辞海》释曹为“群,众”)。 [详细]
  相传,明代前该村曰“方河楼”,原村址处地地势低洼,屡受水患。明末,村址南移一里许,更村为“新庄”,后谐为“辛庄”。抗日时期,为与南部白家寨之辛庄有所区别,依方位更为“北辛庄”,沿用至今。 [详细]
  据该村王氏墓碑文记载,该系明代因姓氏而致名的自然村,原为“王村”。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曾为我第三区人民政府驻地。一九四七年三区并入大霍第六区。因大霍区亦有王村,遂依方位更该为东王村,沿用至今。 [详细]
  该村孟氏族谱记载:该系明代前因姓氏而得名的自然村。明“燕王扫北”后,该村尚存孟、宋二户。永乐间,山西民相继迁入,仍袭用“孟村”之名及今。 [详细]
  宋时,宋将潘美带兵抗辽,曾于此地驻兵。村因姓氏方位而得名。 [详细]
  宋时,宋将潘美带兵抗辽,曾于此地驻兵。村因姓氏方位而得名。 [详细]
  在明代前该村曾有九座楼,环村筑寨,时名“九楼寨”。“明燕王扫北”时,九楼毁于兵,空留残垣土寨,因以更名为“寨子”。明景泰年间,孙氏民由此南迁另建村寨,亦名“寨子”。一九四五年前,二寨为一个行政村。解放后,二寨各自独立。该居北,故名北寨子。 [详细]
  宋时,宋兵抗辽,曾在此扎过大营,后因以名村。明代碑文亦有此村名记载;现村西、村南仍有“马地沟”、“马场地”等习称。 [详细]
  考该村赵氏墓碑记:明永乐间,赵氏凤菊自山西洪洪洞县迁此定居。弟凤葛由山西来此探望哥哥时亦留居,遂取村名为乡观,沿用至今。 [详细]
  考该村古碑文:北魏时,该为“广阿县西董集太平乡”,明代称“西董村”,系以方位和姓氏命名的自然村。一九四七年原隆平、尧山二县合并时,为与县内之同名村有别,更西董村为“北西董”,沿用至今。 [详细]
  明永乐年间,王氏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籍为村。遂以姓氏及村旁之河桥命村名为王桥,沿用至今。 [详细]
  明“燕王扫北”时,该地只有一名叫小孟的人幸存。明永乐二年(公元),山西民迁此,因小孟名村。当时村东、西各有一寺,曰“昭洼寺”,至今仍有“东昭洼,西昭洼,中间住着小孟家”之民谣。 [详细]
  明永乐间,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村庄紧靠淮河,故定村名为“河连庄”。后因“河”、“火”谐音,约于明末清初演变为现名。 [详细]
  原尧山县西侯村胡姓二兄弟到此开荒耕耘,定居成庄,村以姓氏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