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海原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海原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海城镇地处宁夏海原县中部地带,与县内唯一的生态林保护区——南华山水源涵养林毗邻,总面积约126.5平方公里,境内海拔1100-2955米,属典型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全镇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总人口55607人,其中回族人口3.6万人。

  作为县府所在地,全镇境内商业交通较为发达,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特色迭出,远近驰名的海原“清真羊羔肉”以其味美、质嫩、营养丰富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区餐饮行业的金字招牌。新兴的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境内有“奇峰插天、登其巅可望黄河”的南华山,“四时青不断,十生水获得”的灵光寺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是全县人民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近年来,海城镇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扶持劳务输出产业,劳务输出已从昔日的朝阳产业成长为全镇人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2004年产值已占全镇GDP的1/4。

  随着退耕还林(草)和封山禁牧政策的大力实施,种草养畜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镇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留床面积3万亩,牛羊存栏分别达到5700头和3.4万只。生产的牛羊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享誉区内外,二毛裘皮,九曲环绕,雪白如玉,驰名中外。

  境内优质特色农产品丰富。盛产马铃薯、小茴香、葱蒜、油料等。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5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小茴香味纯、质优,是上等调味品,开发前景看好,种植面积达1500亩;山门村的红葱皮红质白、辛辣、耐贮藏,种植面积1.5万亩;油料生产以其纯度高、品质好,颇受青睐,素有海原“油坊”之称。

  进入二十一世纪,海城镇借助县城经济的东风,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交通道路四通八达,尤其村级公路已全部开通,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电信、移动通讯覆盖全境,伴着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脚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旋律,海城镇党委、政府将在海原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完善投资环境,优质高效服务连接着每一位有识之士,携手共建明日辉煌。

建设一个现代高效节能农业开发区,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民营经济开发区建设两个进程,取得计划生育、扶贫开发、招商引资三项工作新突破,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公共服务四大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劳务输出、农区畜牧、特色种植和农村工业五个重点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努力,力争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8亿元,增长14.2%,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0.9亿元、0.4亿元和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0元,增长18.2%。
2007年按照“经济求突破、社会保稳定、作风抓落实”的要求,紧扣“扩优势、强特色、攻非农”基本思路,做大做强小茴香主导产业,加速提升草畜、劳务两个支柱产业,力求在非农产业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方面取得突破。建设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经济强村5个、人均收入2300元以上的专业村24个,沿小红和海靖公路建设非农产业带。全乡社会总产值增长18%以上,达到1.73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产值分别达到7783万元和9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8%,达到2100元。
三河镇与海原县工业物流园区毗邻,距行政中心6.5公里,区域面积253.6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8950户41880人,其中回族141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1%。现有耕地面积122386亩,退耕还林面积54503.8亩。种植业主要以葵花、枸杞、玉米、蔬菜四大产业为主。2011年生产总值42055万元,财政收入6085.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0元。镇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74人(其中农民党员693人,妇女党员114人)。

2008年2月1日我镇从原州区正式划归海原县管辖,2009年更名为三河镇(原名黑城镇)。主要以生产石料、机 砖、白灰为主。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发展现代农业、有效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组织建设为重点,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一是交通运输迅猛发展。全镇现有货运车辆3110辆,营运客车318辆,农用车848辆;二是依托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资源,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引领其他产业的大发展;三是将关口前移,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成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有效化解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四是紧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苋麻、唐堡、六窑三个党建示范村为抓手,严格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强化“三资”管理、“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通过标榜示范,分类排队,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七营镇位于宁夏海原县城东南,县城区65公里。东接甘城,北连李旺,南与黑城镇接壤,西与郑旗乡为界。银平公路,福银高速公路、宝中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全镇共辖14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现有6214户30537人,其中回族13957人,占45.7%。

-

土地与气候

七营镇  七营镇地域面积266.63平方公里,全镇地形平坦、川地、塬地较多,可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4920.1亩),水浇地5.8万亩,全年无霜期约125天左右,日照时间长,年气温较高,年降雨量约为300毫米—400毫米。

-

水力资源

  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靠拉运扬黄渠水和蓄积雨水窖藏解决,灌溉以扬黄工程来保证,全镇有水窖5117眼。

-

经济发展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通过多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建成以玉米、葵花、枸杞为主的镇域经济产业带,其中枸杞面积达2.8万亩,2008年种植葵花37043亩,玉米16893亩,马铃薯5830亩,小麦4123亩,油料作物6343亩,豌豆1835亩,瓜菜1300亩。养殖业以牛、羊、猪为主,逐步培育和建成马莲、马堡两个肉牛养殖示范村,建有圈棚883栋,青贮池406个,牛饲养量2484头,基础母羊20817头,猪5640头,鸡141980只。 2007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1亿元,粮食总产量770万公斤,人均有粮27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

-

教育状况

  有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中学1所,完全小学14所,教学点9个,教学班106个,小学专任教师175(特岗11人)人,在校学生4201名;中学专任教师49人,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848名。

-

农业

  全镇地形平坦、川地、塬地较多,可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4920.1亩),水浇地5.8万亩,全年无霜期约125天左右,日照时间长,年气温较高,年降雨量约为300毫米—400毫米。水资源贫乏,人畜饮水靠拉运扬黄渠水和蓄积雨水窖藏解决,灌溉以扬黄工程来保证。目前,全镇有水窖5117眼。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通过多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初步建成以玉米、葵花、枸杞为主的镇域经济产业带,其中枸杞面积达2.8万亩,2008年种植葵花37043亩,玉米16893亩,马铃薯5830亩,小麦4123亩,油料作物6343亩,豌豆1835亩,瓜菜1300亩。养殖业以牛、羊、猪为主,逐步培育和建成马莲、马堡两个肉牛养殖示范村,建有圈棚883栋,青贮池406个,牛饲养量2484头,基础母羊20817头,猪5640头,鸡141980只。

-

基础设施

  全镇在职干部职工68人,其中公务员20人(包括司法所干部2名、行政非在编1人),行政工勤人员1人;事业单位干部职工36人,其中农业服务中心7人,林业站4人(非在编1人),水保站3人(非在编1人),社会综合事务服务中心7人(非在编1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6人,财税所3人,文化服务中心4人(非在编1人),畜牧站2人,水管所11人。

  史店乡位于中国宁夏海原县南部,是海原县唯一的城郊乡(镇)。全乡面积为187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49个组,总人口16858人。这里种植红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日照时间长,种出的红葱个头大、皮厚、辛辣,远近闻名,远销内蒙、陕西、甘肃、河南及周边县市。2006年,该乡预计完成社会总产值5689万元,同比增长44.1%;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同比增长39.7%。

  [代码]640522200:~200米湾村 ~201史店村 ~202苍湾村 ~203徐坪村 ~204田拐村 ~205大川村 ~206前川村

  [沿革]1984年始置乡。1997年,面积233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史店、苍湾、徐坪、田拐、大川、米湾6个行政村。

海原县在西夏与宋代被称为天都,在元朝被蒙古人称为“海喇都”,又名“海都源”。“海喇”一词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原”。西夏王李元昊曾在离此不远的天都山建立避暑行宫,树台一带也曾作为西夏的主要牧区,有过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辉煌。

树台乡位于海原县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东与南华山涵养林、红羊乡接壤,南与关庄乡相连,西邻甘肃靖宁、会宁两县,北与西安镇交界,是两省(宁、甘)三县(海、靖、会)的结合部。全乡总面积454.1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35万亩,其中水浇地5076亩,退耕还林5.2万亩,人工草床2146亩。全乡辖9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总人口25145人,其中回族17899人,占71%,东乡族1674人,占6.7%。是一个集县内各民族与一地的民族交融乡。树台乡村道路建设呈“手掌形”,9个行政村分别分布于五指之上,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手心下端,小红公路横贯与此。树台乡有1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 476名,其中农民党员398名,占83.6%,少数民族党员307名,占64.5%,女党员50名,占10.5%。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宗教场所67座。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多种因素影响,全乡境内天然植被稀疏;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灾害频繁;粗耕间作,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靠天吃饭”,生活富裕问题比较困难。

二、自然资源与生产力发展状况

树台乡地形地貌比较复杂, 东南部属半湿润山地丘陵区,西北部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当地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平均海拔2256米,年平均气温5.5℃,无霜期125天。降水偏少,且季节分布很不平衡,年均降水量仅为32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干旱、风沙、冰雹、霜冻、洪水五灾具全,其中以干旱的危害最为严重,发生频率为春旱57%、夏旱50%、秋旱18%。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膏,但储量小,开采价值不高。野生植物有蕨菜、甘草、发菜、苦苦菜等90余科400余属800余种,但均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产品优势。农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豌扁豆、糜谷荞、胡麻、小麦等。

由于我乡山地多、平地少、复种指数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严重受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去年全乡社会总产值为9119万元,人均纯收入1544元。

全力实施“12345”发展思路,即围绕建设亿元乡镇“一个中心”,发展关桥河、罗山河河畔“两线经济”,打造无公害硒砂瓜、优质蔬菜、绿色香水梨“三大品牌”,建设5个经济强村、10个产业专业示范村、500户产业发展典型示范大户、培育5000个农民经纪能人“四大工程”,实施产业富乡、项目强乡、科教兴乡、综治稳乡、党建固乡“五大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力争全乡社会总产值增长18.2%,达到7100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4230万元、450万元和2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增长17.1%。
高崖乡位于海原县东北部,距海城镇42千米。为固海扬黄灌区。辖香水、红古、红岸、联合、草场、三分湾、高崖、高湾8个行政村。银(川)平(凉)公路穿境。

民国时置高崖镇,1949年置高崖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乡。1997年,面积121.2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高崖、香水、高湾、红岸、联合、红古、草场、山分湾8个行政村。

 海原县郑旗乡辖10个村,耕地面积30万亩,现有人口24145人。2006年,面对持续干旱,郑旗乡狠抓特色种植、草畜、劳务三大抗旱避灾产业,加快发展非农经济,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进展。预计完成社会总产值5317万元,同比增长11.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531元,同比增长10.3%。

  2007年,该乡突出抓好“一带五区一市”建设,精确定位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坐标系”:“一带”即黑海公路沿线产业集聚带,依托业已形成的良好的产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整合资源和项目,集中扶持,优先发展;“五区”即马铃薯高效种植示范区、韭菜高效种植示范区、葵花高效种植示范区、畜牧现代养殖示范区和劳务输出试验区,以规模化的基地带动特色经济的规模扩张和效益的提升;“一市”即综合农贸市场的启动建设,以此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拓宽非农产业发展领域,加速非农产业发展。

  贾塘乡地处海原县中部,面积404平方公里,乡政府距县城25公里,辖11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现有5425户、29901口人;回族26374人,占88.2%;有剩余劳动力7561人。

  乡境自然地貌以山间盆地、梁峁山地和小型河谷阶地为主。年均降雨量300-400毫米,气温7.1°C,无霜期145-165天,夏季少雨,干旱时间长。

-

农作物

  农作物有小麦,糜谷、荞麦、胡麻、豌扁豆等。特色种植有葱蒜、马铃薯、小茴香等。-红皮蒜为本地特产,远近闻名。全乡耕地面积33万亩,其中水浇地3572亩。全乡配套机井13眼,有南川、郑湾小型水库2座;-机砖厂2家;群众生产生活用窖7381眼。全乡农用运输车1127辆,货车68辆,大家畜存栏8160头(其中牛6970头),羊只存栏4.7万只,猪1200头,农作物年成好总产值可达2000万元。草业产值可达300万元,畜牧业产值可达1100万元,劳务收入可达2800万元,全乡国民生产总值可达6413万元,人均纯收入1521元。黑海路、海李路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立有集市,成为周边乡、村集贸中心,集贸日持续时间长,客流量12000人左右,交易额20万元左右。

-

学校及基础设施

  建有县属初级中学2所,乡属完小13所,在校学生3938名,专职教师14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7.8%。乡卫生院、派出所、邮电所、信用社、林草畜牧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计生站等基层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完善。

-

种草养畜

  种草养畜,成为全乡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现紫花苜蓿留床面积8.7万亩,建有高标准暖棚1409座;全乡退耕还林草10.9675万亩,农田建设3.5万亩;7.3公里“绿色通道”成为贾塘盆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劳务输出成为贾塘乡“铁杆庄稼”,年创收劳务经济2800万元;“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粮、畜、贸、人协调发展”,带动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社会、经济、生态”三赢的致富之路。

曹洼乡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下辖:

640522209200 220 老虎村

640522209201 210 曹洼村

640522209202 220 脱烈村

640522209203 220 白崖村

640522209204 220 冶套村

640522209205 220 硝沟村

640522209206 220 南川村

 九彩乡位于海原县南部60公里处,是一个纯回族聚居乡,辖7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北接郑旗乡、曹洼乡,南接李俊乡,西与红羊乡的杨明村接壤,东靠须弥山。

  乡境内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海拔高度180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285毫米,平均气温7度。中静公路、郑九公路横穿全境。

  全乡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耕地在册面积4.8万亩,实有面积约12万亩。现有人口2562户11945人,劳力5650人。累计退耕还林22885亩,荒山造林17000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36000亩,大家畜2723头(其中牛1566头),羊10837只,水窖2064眼,农用车676辆,大型汽车25辆。 各级各类学校15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村级完小7所,初小2所,教学点5所,在校学生2024人,其中女学生932人;卫生院1所;粮站1处;养路中心1处。

李俊乡位于海原县南部,距海城镇41千米。辖9个行政村。潘(家堡)西(吉)公路过境。

  [代码]640522211:~200团结村 ~201李俊村 ~202蔡祥村 ~203红星村 ~204联合村 ~205永丰村 ~206李洼村 ~207蒿滩村 ~208上窑村

  [沿革]民国时置李俊乡,1949年置李俊区,1958年改李俊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180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李俊、瓦房、蔡祥、红星、团庄、海子、永丰7个行政村。2006年辖6个村委会:团结村、李俊村、蔡祥村、红星村、联合村、永丰村。原红羊乡的蒿滩、上窑、李洼3村划入。

 红羊乡位于宁夏海原县,该乡辖14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494户,人口22294人,其中回族人口11715人,全乡总土地面积44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240亩,荒山承包面积13.82万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5.6万亩,退耕还林面积46678.6亩。有五保户16户18 人,农村政策性救助户1550户1760人,城市低保户50户91人,有劳力9173人(其中:男劳力5718人、女劳力3842人)。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完小17所,乡党委下辖17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4个,现有党员665名。全乡大家畜饲养量8215头(其中牛2510头),存栏4168头(其中牛1063头),羊饲养量8.7万只,存栏2.8万只。2006年乡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康进程总揽全局,使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2006年该乡的奋斗目标是完成社会总产值5964万元(2005年社会总产值为5520万元),比去年增长444万元,增长8%,预计实现人均现金收入1662元(2005年人均现金收入1485元),比去年增长177元,增长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