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衡水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衡水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衡水市桃城区前身为县级衡水市,由衡水县演变而来。

西汉时为桃县地,东汉时曾设桃城驿。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衡水县,以后历代归属虽屡有变更,而境域大体没变。

新中国成立后,衡水县属衡水专区。

专员公署驻衡水县城。

1952年11月,衡水专署撤销,衡水县划归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武邑、枣强、冀县,并入衡水县。

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衡水县划归石家庄市。

1961年5月,衡水县属同年复置的石家庄专区。

1961年7月,析衡水县并复置冀县(包括原枣强县地)。

1962年3月,又析衡水县复置武邑县,仍属石家庄专区。

1962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衡水县属之。

1982年1月,衡水镇从衡水县划出,建立县级衡水市,隶属衡水地区。

1983年3月,衡水县撤销,辖区并入衡水市。

1996年7月,衡水地区撤销,设立地级衡水市。

原县级衡水市改为桃城区。

春秋为晋之东阳地。

战国初属中山国,中山于此筑有扶柳邑,后归赵。

秦先属钜鹿郡,后属河间郡。

汉高帝始置信都县(治今冀州),属信都郡。

东汉复名信都县,属安平国。

三国魏信都县属安平郡。

晋属长乐国。

北魏初武强县省入信都县,不久析出。

北齐扶柳县并入信都县。

隋初县改属冀州,开皇六年(606),析信都县置长乐县。

大业三年(607),省信都县入长乐县。

十二年(616),复原名,分属信都郡。

唐初复改长乐县为信都县,为信都郡治。

天祐二年(905),信都改名尧都县,为冀州治。

五代复原名。

宋、金信都县属冀州。

元至元元年(1264),省信都县入冀州。

二年(1265),复置。

明洪武二年(1369),又省县入州。

清升冀州为直隶州。

1913年,降冀州为冀县,袭用州名。

属直隶省冀南道。

1914年,属大名道。

1928年,直属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

1938年,属冀南区。

1941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十四专区。

1949年,属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冀县并入衡水县。

1961年7月,析衡水县复置冀县。

1962年,属衡水专区。

1967年,属衡水地区。

1993年,撤县设立冀州市(县级)。

1996年,属衡水市。

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冀州市,设立冀州区,为衡水市辖区。

夏代,为冀州大陆地。

商代,为棘津地。

西周,位于冀州东部、兖州西界。

春秋,为晋国棘津地。

战国,为赵国东阳地。

秦,为信郡地,属巨鹿郡。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广川县地置枣强县,属清河郡。

甘露四年(前50年),属信都郡。

东汉,省枣强县为广川县,属清河国。

三国魏,复省广川县置枣强县,属安平国。

晋,省枣强县入广川县,属渤海郡。

北魏,并置枣强、广川二县,属长乐郡。

太和十八年(494年),割枣强、广川二县地置索泸县,三县都属长乐郡。

北齐,省广川、索泸二县,并入枣强县,仍属长乐郡。

北周,袭北齐制。

隋代,复置广川县,改名长河县,移属平原郡,而枣强先后属长乐郡、冀州和信都郡。

唐武德初年,枣强属冀州,循属魏州。

天宝初年,属信都郡。

乾元初年,仍属冀州。

五代后周,废长河,专置枣强县。

北宋初,建置如后周,熙宁元年(1068年),省枣强县为镇。

熙宁十年(1077年),复置枣强县,属冀州,隶武安军节度。

金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冀州,仍隶武安军节度。

天会十年(1132年),县治由旧县村迁至刘马村,即今县城址。

元代,属真定路冀州,改隶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真定府冀州,隶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燕南道,洪武二年(1369年),属如初,改隶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属如初,仍归隶燕南道。

永乐元年(1403年),始定为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县。

清代,改冀州为直隶州,枣强属之。

民国元年(1912年),仍袭清制,本县属直隶省冀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州,一律改称县,各县隶于省。

民国三年(1914年),本县属大名道,后废道改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改为省、县两级制,枣强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河北省划为十七个督察区,枣强属第十四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立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县城为界,枣强县分为枣南、枣北两个县。

枣南县先后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署、第五专署、第六专署及冀鲁豫行署第六专署。

枣北县先后属冀南行政主任第三专署、第五专署及冀鲁豫行署第五专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枣南、赵陈县(原枣北县)合并,复置枣强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专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五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11月,改属石家庄专区。

1958年11月,枣强县、衡水、武邑、冀县合并,为衡水县。

1961年5月,衡水县又分为衡水县,冀县。

原枣强县、冀县,并为冀县。

属石家庄专区。

1962年1月,复置枣强县,仍属石家庄专区。

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枣强属之。

1967年12月,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枣强属之。

1996年7月,撤销衡水地区,设立地级衡水市,枣强改属衡水市。

秦属巨鹿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县境内置武邑、观津、东昌三县。

东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废东昌县,地入武邑县。

西晋时,置武邑国,领武邑、武遂、观津三县。

惠帝时国除。

东晋元帝太兴二年(319年),置武邑郡,领武邑、武强、武遂、观津、阜城五县。

南北朝神瑞二年(415年),武强县并入武邑县。

太和十八年(494年),分武邑县,复置武强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撤武邑郡、县,属冀州。

北魏神光二年,武强县并入武邑县。

隋开皇六年(586年),废观津县入武邑县。

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武邑、信都、下博三县地置衡水县,武邑西南部划入衡水县。

同年,武强县置昌亭县。

大业三年(607年),废昌亭县入武邑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武邑县置昌亭县、观津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昌亭县、观津县,地入武邑县。

此后,历经宋、金、元、明、清五朝,武邑境域没有大的变动。

自唐至清,武邑县皆属冀州。

民国年间,武邑先属直隶省冀州,后改属大名道。

1938年,建立武邑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划归石家庄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武邑县并入衡水县。

1962年3月,复置武邑县,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武邑县还属之。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武邑县仍属之。

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武邑仍属之,至今。

春秋时期,武强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武强县先属燕,后属赵。

秦时武强县地属巨鹿郡。

西汉高祖六年,夫疥为武隧侯,南部为武强侯国。

汉文帝二年,改为武隧县。

新莽时期,武强县改名为桓隧县。

东汉时,建武年封王梁为武强国。

三国时期,武遂县属安平郡。

西晋时,武遂县初属安平国,后改属武邑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强县和武遂县同属武邑郡。

北齐天保七年,废除武邑郡,撤销武遂县并入武强县。

隋时,武强县属信都郡。

唐武德四年,武强县归属冀州。

贞观元年,属深州,唐末又属冀州。

五代十国时期,显德五年,武强县属深州。

元时,武强县升置东武州,属真定路。

辖武邑县、静安县。

中统二年,武强县改属晋州。

明朝,武强县属正定府。

永乐年间建都燕京时改为滹川郡。

清代循明制,武强县属晋州。

雍正二年,武强县属直隶省深州。

民国元年(1912年),武强县直隶省深州。

民国三年(1914年),武强县属大名道。

后属真定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武强县属河北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

抗日战争时期,武强县属冀中第八专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强县属河北省衡水地区。

1952年十月,武强县改属河北省石家庄。

1954年6月,武强县属河北省沧州。

1962年7月,改属衡水,后属衡水市至今。

西汉高祖年间,饶阳始建县,以县南有饶河,故名饶阳。

曾先后隶属河间郡、幽州涿郡、博陵郡,唐朝初年,属瀛州,后改属河北道深州,宋朝初年,属河北道西路深州,后改属河北道东路深州,元太祖十九年废深州,先后改属南平州、河间帅府深州、真定路晋州,直至清朝雍正二年属直隶深州,1912年为直隶省深州,1913年属直隶省范阳道,后改属保定道,1928年6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饶阳县隶属河北省,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饶阳县属河北省定县专区,1954年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先后隶属沧县专区、天津市,1960年改属石家庄专区,1962年置衡水专区,饶阳县改属衡水专区,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属衡水市至今。

春秋时,境域属鲜虞国。

战国时,县境初属中山国,后归赵国。

秦时,属巨鹿郡。

西汉始置安平县,并于县治西南25里处角邱置谷邱县,均属涿郡。

新莽时,安平称广望亭。

东汉初,复安平县原名,并废谷邱县。

建初四年(79年),隶乐成国。

延熹元年(158年),安平初属安平国,后隶博陵郡,郡治安平城。

统安平、安国、南深泽、饶阳四县。

三国魏时,安平仍属博陵郡。

晋时,于安平置博陵国。

统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四县。

北魏、北齐、北周时,安平皆属博陵郡。

郡治仍在安平县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设州,安平改属定州。

十六年(596年),更属深州。

大业二年(606年),还隶定州。

三年(607年),废州置郡,定州改为博陵郡。

大业九年(613年),改博陵郡为高阳郡,安平仍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平改属深州,州治初为安平,寻徙饶阳。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深州,安平还属定州。

先天二年(713年),复属深州。

北宋、金时,安平属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废深州,安平改隶南平州,并为州治,领饶阳。

太宗七年(1235年),南平州废,安平复隶深州。

中统二年(1261年)改隶真定路晋州。

明时,安平县属真定府晋州。

清初,县仍隶晋州。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改属深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制,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次年范阳道改为保定道,安平仍属之。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直隶省改河北省,直领安平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划归河北省第十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安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

同年9月属冀中区二专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属冀中区八专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改属冀中七专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又改属冀中区九专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安平属华北行政区冀中区九专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划归河北省定县专区。

1954年4月24日,定县专区撤消,安平县划归石家庄专区。

1958年11月5日,安平并入深县。

1961年4月底,复设安平县(含原饶阳辖区),仍属石家庄专区。

1962年1月,饶阳从安平析出,县恢复原建制。

同年6月17日,安平改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仍属之。

秦为钜鹿郡地。

西汉为历县、广川两县地,属信都国。

东汉历县省入广川县,属清河国。

三国时,今县南境属清河郡东武城县,北境属渤海郡广川县。

隋代为长河(广川改名)、漳南县地。

唐元和四年(809)长河县徙治今故城,元和十年废。

宋代为恩州将陵县地。

金代明昌五年(1194)置故城县(治今故城),属河间府。

元初属河间路,至元二年(1265)省入陵州为镇,同年复置,属景州。

明及清初因之。

清雍正年间更隶河间府。

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

1928年属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八督察区。

1945年县人民政府徙治郑家口,属冀南区二专区。

1949年属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8年并入吴桥县。

1961年复置县。

1962年改属衡水专区。

1967年属衡水地区。

1996年改属衡水市。

春秋为晋东阳地。

战国属赵。

秦属钜鹿郡。

西汉置脩县、广川县,属信都郡。

东汉脩县属渤海郡,广川县属清河郡。

晋代脩县徙治今古城村。

北魏时脩县徙治北脩城(今县城)。

北齐广川县废。

隋开皇五年(585)改为脩县属冀州。

唐初改属观州,旋属德州,后还属冀州。

五代、宋因之。

金代改属景州。

元初脩县升为元州,不久复为县。

元太宗八年(1236)观州治自东光徙治脩县城。

至元二年(1265)观州改名景州。

明洪武二年(1369)省脩县入景州。

清属直隶省河间府。

1913年景州改为景县,属直隶省津海道。

1928年属河北省。

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冀南区。

1940年分为景南、景北2县。

1945年复为景县,属冀南区五专区。

1949年属衡水专区。

1952年划归沧州专区。

1962年又划归衡水专区。

1967年属衡水地区。

1996年改属衡水市至今。

春秋属晋。

战国属赵。

秦属钜鹿郡。

西汉始建阜城县(治今古城),属渤海郡。

北魏改隶武邑郡。

北齐天保七年(556)阜城县徙治今址,改属长乐郡。

隋开皇三年(583)改属冀州,九年(589)更隶观州。

唐贞观十七年(643)属河北道冀州。

宋属河北东路永静军,嘉祐八年(1063)阜城县省入东光县为镇。

不久复置。

金元属景州。

明、清属河间府。

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1928年属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八督察区。

1940年改置阜东县,属冀南区。

1948年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区五专区。

1949年8月复名阜城县,归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改属沧县专区。

1958年4月撤销沧县专区,划归天津专区,12月并入交河县。

1961年复置沧州专区。

5月交河县析分县,原阜城县砖门以东部分划归东光县,以西部分归交河县。

1962年析交河县、东光县,恢复阜城县建制,属衡水专区。

1967年属衡水地区。

1996年属衡水市至今。

春秋为晋地。

西汉于此置下博县,属信都郡。

东汉属乐成国。

西晋属安平国;隋代今县为下博、衡水县地。

开皇十六年(596)始于安平县置深州。

唐贞观元年(627)下博县属深州。

不久徙州治于陆泽(今旧州村)。

宋雍熙四年(987)下博县改名静安县。

同年,深州亦移治静安(今贾城西村东)。

金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1369)静安县省入深州。

永乐十年(1412)州城毁于洪水,遂徙治于吴家庄(即今县城),属真定府。

清雍正二年(1724)深州升为直隶州。

1913年深州降为深县。

1928年属河北省。

1937年属河北省第九督察区。

1938年属冀中区一专区。

1945年属冀中区六专区。

1949年属河北省衡水专区。

1952年改属石家庄专区。

1960年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还属石家庄专区。

1962年还属衡水专区。

1967年属衡水地区。

1994年撤销深县,设立深州市(县级)。

1996年改属衡水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