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河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河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泉州府晋江县锦峰乡四十四都双髻保;1961年独立建队,称新告大队;1984年改为新告村,设新告村委会。

1961年体制下放时从山边大队析出,成立鸟关大队。

后改为鸟关村,设鸟关村委会。

原与白洋合一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时成立市田大队;1984年改为市田村,设市田村委会。

清代属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玉泉乡仙溪里弼佐社;民国时期属泉州府晋江大猷乡白灶保;1949年初,白灶与官洋合为一个乡,称白洋乡;1961年成立白洋大队,辖白灶、后佘、坑仔、大路边、深边口、土岭、岭田、坂头、余格辽、土楼脚、飲坑、招岭1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在白灶村。

清朝时期属泉州市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乡;民国时期晋江县大猷乡官洋保;新中国成立初属晋江县河市区;1958年成立河市公社山边大队;1984年称河市乡山边村,后改为河市镇山边村,设山边村委会。

清代属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玉泉乡官洋社;民国时期树晋江县大猷乡官洋保;新中国成立后属河市区官洋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成立河市公社官洋大队;1984年称鲤城区河市乡官洋村,后改称洛江区河市镇官洋村,设官洋村委会。

清代称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官羊育里炉田村;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晋江县河市区炉田乡;合作化时期改称东方红高级社;公社化后称炉田大队;后改为炉田村,设炉田村委会。

清代属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一都;民国末期属晋江县大猷乡联山保;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晋江县河市乡;人民公社化时期成立晋江县河市公社庄田大队;1984年改为鲤城区河市乡庄田村;乡改镇后,改为河市镇庄田村,设庄田村委会。

河市镇在宋代(960-1279)时属泉南府晋江县(宋太祖时泉漳二州为仙游人陈洪进所统治,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陈洪进归宋),时称为玉泉乡爱育里与亲善里。

元、明、清称河市乡,分别被设为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都。

民国初与罗溪、马甲、双阳划为晋江第四区,亦称河市区,区址设在河市。

抗日战争期间,为激发抗敌热情,因以诞生于河市的民族英雄俞大猷之名冠之,称为大猷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马甲、双阳合并为晋东县第二区,区址亦设在河市,又称为河市乡。

1958年,废乡建公社,称河市人民公社,1982年废公社又复原称。

文革后期与双阳、马甲、罗溪划归泉州市,后以市代专区,隶属泉州鲤城区;1992年撤乡称为河市镇至今。

1997年7月,泉州鲤城区一分为三:鲤城、丰泽、洛江,河市隶属洛江区。

2013年搬迁,暂租太源桥头商坊4楼。

清朝末期为泉州府晋江县大猷乡四十四都南塘村;1949年后为晋江县河市区蛟南耕作区南塘点;1961年因体制下放,由溪山大队析出一个大队,称南塘大队;1971年改为河市公社南塘大队;1984年改为河市镇南塘村,设南塘村委会。

1949年初与蛟南、溪山、南塘、岭客合为一个乡,1961年分开独立建队,辖下庵、溪口、井仔三个自然村。

村委会驻地溪口。

1961年建队时,命名为溪山大队。

1984年改为溪山村,辖下大河、顶大河、后厝、杏墩、下官坪、均内、马辽、山边8个自然村。

原有坛顶、岭客、溪山、溪井、南塘、蛟南六村,合为蛟南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分蛟南、溪山两个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再分为坛顶、岭客、蛟南三大队;后改为河市镇蛟南村,设蛟南村委会。

现已搬迁至蛟南小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晋江县河市区蛟南乡;1961年改为河市人民公社岭客生产大队;1985年改为河市镇岭客村,设岭客村委会。

1959年溪山、蛟南、岭客、坛顶合为一个耕作区。

1961年体制下放后成立坛顶大队;后改为坛顶村,设坛顶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