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区建国前属大冶县辖镇。 1949年5月属大冶特区办事处;1949年10月属黄石特区;1950年8月建制黄石市,名为黄石港镇公所;1951年8月撤销黄石港镇公所,为黄石港人民代表会临时办事处;1952年7月为黄石港镇公所;1955年4月撤销黄石港镇公所,为黄石港街道办事处;1961年元月为黄石港城市人民公社;1966年10月,更红升人民公社;1970年元月改为黄石港区;1979年4月由黄石港、胜阳港两区合并为黄石港区,属黄石市至今。 |
明嘉靖十九年(1540)大冶县设道士洑、磁湖等七个市,现西塞山区管辖的范围是道士洑的全部和磁湖市的一部分。 清康熙年间,大冶县设有石灰窑市、道士洑市。 清同治七年(1986)石灰窑市改为石灰窑堡。 民国十年,县有十个区,第二区有申明堡、五庙堡、道士堡、石灰窑堡、黄石堡(区公所设在石灰窑);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北县政概要》载,大冶县共设10个区公所,石灰窑区公所属第二区,驻石灰窑;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寇入侵,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并在石灰窑、黄石港两镇设“石黄示范区”,办事机构在石灰窑;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国民党接管大冶县,恢复石灰窑镇。 1949年5月15日石黄镇解放,先后设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大冶工矿特区,下辖黄石港、石灰窑和申五、长乐、下章、铁麓四乡。 1950年8月黄石市人民政府成立,9月成立石灰窑镇公所,次年8月撤销,设上窑、下窑、胜阳港三个街人民代表临时办事处。 1952年8月设立石灰窑镇公所,下设上窑、中窑、胜利、黄厂、车站、和平、民主、江边、新市、胜阳港、下窑十一个街人民代表临时办事处及沿湖乡、联合村、菜园村。 1953年6月,胜阳港、新市划归黄石港镇。 1955年4月撤销石灰窑镇,组建黄思湾、石灰窑、陈家湾三个街道。 1962年6月,成立黄思湾、石灰窑、陈家湾三个城市人民公社。 1972年1月,相应改为黄思湾区、石灰窑区、陈家湾区。 1979年4月黄思湾区、石灰窑区、陈家湾区三个区合并为一个大区定名为石灰窑区,成立石灰窑区人民政府,为县级行政单位,下设石料山、陈家湾、上窑、下窑、黄思湾5个街道;同年12月西塞山区公所划归石灰窑区管辖。 1984年12月,下陆南湖乡白塔崖大队划入石灰窑区。 1985年2月,设立西塞山乡和黄荆山乡;同年5月,大县四顾闸镇凉山、新闸两村划归西塞山乡,大冶四棵乡的登峰村、湖山乡(现汪仁镇)的山上村划归黄荆山乡。 1994年12月,大冶市河口镇划归石灰窑区管辖。 2001年10月,石灰窑区更名为西塞山区。 |
夏商时期,地属楚荆之域。 周夷王八年(前887),隶属楚荆之域。 三国魏黄初六年(225),隶属荆州武昌郡。 西晋太康六年(280)属荆州武昌郡。 北魏永兴五至九年(409—413)属西陵县治郊区。 隋唐(600—907)时期归属于鄂州的武昌、永兴二县。 宋乾德五年(967),南唐国建置大冶县后,域地分别隶属于大冶县东乡、北乡二乡所辖。 历元、明、清三代,隶属关系小异而大同。 清康熙至同治年间(1662-1875),分属大冶县永丰乡和四会乡。 1912年,分别隶属大冶县永丰乡的申明堡、五庙堡和四会乡的东方堡、金桥堡。 1927年,分属大冶县第二区的申明(堡)联保办事处,大冶县第三区的枫树(堡)联保办事处、第十区的铁山(堡)联保办事处、金桥(堡)联保办事处。 1949年,分属大冶县的申五乡、长乐乡。 1949年10月,大冶县将辖下的申五、长乐、铁麓、下章四乡组建成立大冶县工矿特区,下陆属大冶县工矿特区;同年12月,申五乡、长乐乡合并,建立石矿区,下陆隶属石矿区。 1950年8月,黄石建置省辖市后,石矿区更名为黄石市第二区,下陆属其所辖;同年12月,黄石市第二区撤销,成立黄石市郊区人民政府,域地隶属黄石市郊区,郊区人民政府驻地老下陆。 1959年5月,黄石市郊区撤销,下陆划归大冶县管辖,改称为大冶县下陆人民公社;同年11月21日大冶县将下陆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合并更名为大冶县郊区人民公社;12月,郊区人民公社回归黄石市管辖。 1961年6月1日,郊区人民公社更名为黄石市下陆区公所。 1970年2月2日,下陆区公所恢复黄石市郊区建置,驻地隶属关系未变。 1979年9月,成立黄石市下陆区,与郊区合署办公,辖东方山公社、肖家铺公社、南湖公社。 |
夏商时,铁山属荆州之域。 魏黄初二年(221),地在武昌郡境内。 隋朝开皇九年(589),地属江夏郡永兴县所辖。 唐武德四年(621),地属鄂州吴国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地先属吴国所辖,后属唐国所辖。 宋乾德五年(967),定名“大冶县”,地属大冶县四会乡所辖。 淳熙七年(1181),南宋朝廷在铁山设置铁山寨。 民国二十一年(1932),地属大冶县盛碧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为大冶县铁麓乡。 1949年5月,为大冶工矿特区铁麓乡。 1950年7月,将长乐乡与铁麓乡合并为铁麓区,后又将铁麓区改为铁矿区。 1950年8月21日设置省辖黄石市,为黄石市铁矿区。 1950年9月18日,为黄石市第三区。 1950年12月,撤销黄石市第三区,为黄石市郊区区公所。 1951年土改时,为黄石市铁山乡。 1952年11月8日,为黄石市铁山镇公所。 1954年11月24日撤销铁山镇公所,其辖区划归郊区管辖。 1955年4月,为铁山街道。 1958年12月,撤销铁山街道,为铁山城市人民公社。 1972年12月,铁山城市人民公社更名为铁山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2月17日,撤销铁山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铁山区至今。 |
县域陶唐时为荆扬之域,虞、夏、商属荆州,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221年,吴孙权析下雉置阳新县,属武昌郡。 南齐属鄂州武昌郡。 梁普通七年(526),析阳新置安昌县。 陈析阳新置永兴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阳新、安昌、奉新、合置富川县。 十一年(591)废永兴入富川。 十八年(598)富川改名永兴。 大业三年(607)属江夏郡。 唐永兴县属江南道鄂州江夏郡。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为东西道,永兴县属江南西道江夏郡。 五代梁唐,永兴为吴王杨行密辖地,隶武清军。 晋汉周,属南唐隶武昌郡。 境内设通羊镇、青山场。 北宋乾德二年(964)以通羊镇置通山县,三年(965)以青山场置大冶县,与永兴同属鄂州。 太平兴国二年(977)置永兴军,岭永兴、大冶、通山三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永兴为兴国军,隶江南西道。 微宗崇宁元年属江南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总管府,隶江西行省。 三十年(1293)改隶湖广行省,领一录事司及永兴、大冶、通山三县。 至正十一年(1351)徐寿辉克兴国,改兴国路总管府名兴国军。 二十年(1360)秋陈友谅复改兴国路。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改路为府。 明洪武九年(1376)四月,兴国府降为兴国洲,以洲治永兴,再领大冶、通山二县,属武昌府。 清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三年(1664)仍领大冶、通山二县,后再不领县,直属武昌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州设县;1914年,称阳新县至今;1949年属大冶专区,1952年属黄冈专区;1965年属咸宁地区;1997年1月1日起划归黄石市管辖至今。 |
夏、商,县地属荆州。 周夷王八年(前887)属楚。 秦,属南郡鄂县。 汉,属江夏郡鄂县。 三国,属吴。 魏黄初二年(221),属武昌郡之武昌、阳新二县。 吴黄武二年(223),属江夏郡之武昌、阳新二县。 晋,属武昌郡之武昌、阳新二县。 东晋时,在黄石港设西陵侨县,在栖儒桥设西阳侨县。 南北朝,属郢州之武昌、阳新二县。 梁时,在今县东南设安昌县。 隋,属郢州之武昌、安昌二县。 开皇九年(589),属鄂州之武昌、永兴二县,天祐二年(905),吴国武昌军节度使秦裴,在永兴县境内置青山院场。 五代十国,先后属吴国和南唐的武昌和永兴县。 宋乾德五年(967),南唐国主李煜,升青山场,并析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置一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大冶县”,属鄂州。 太平天国二年(977),属永兴军,次年改属江西西道兴国军。 元之元十四年(1277),属江西行省兴国路;三十年,属湖广行省兴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九年,属兴国州。 清康熙三年(1664),属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九年(1930),先后隶属于湖北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湘鄂赣省苏维埃鄂东办事处;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湖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第一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中共先后建立“阳大”、“鄂大”、“大鄂”政务委员会,均属鄂南政务委员会。 1949年,属大冶专区;1952年,属黄冈专区;1959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大冶县改属黄石市;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冶县,其行政区域并入黄石市;1962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大冶县,以原大冶县并入黄石市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仍属黄石市;1994年2月18日,撤销大冶县,设立大冶市(县级),由黄石市代管;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挂牌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