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晋江市东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晋江市东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该社区原属东石大队。1986年政社分开,社区整合,原东石大队划分五个居委会,该社区原属东石大队第一基点,故命名为东石镇第一居委会。
第二社区居委会原以该下去前头为名。其区域名称追溯到清朝前,原称钱头,后因叫法谐音而定为前头。因村前有一海港,名鳌江与东石主要海港龙江汇合,为东石海域前段故称前头。又称鳌头境,因东石寨所在山峰称为鳌山,故名。1986年以后,因实行政社分开,社区整合,从原东石大队的五个支点划分五个社区居委会,前头原属该大队第二基点,故称为第二社区居委会。
第三社区居委会与第四、第五社区居委会旧称沙窟,亦叫仙迹境。相东汉永平十一年(68),楚王刘英派大夫沙世坚入闽,曾卜居东石寨东侧,在滨海处筑墙砌屋而居,因滨海多有沙窟,故把居处曰:沙窟。另,第三社区居委会以原西宅(蔡姓一族)为基础,两宅意为沙窟西面之宅。又雅称珠泽。该社区居委会原属东石大队。1986年实行政社分开、社区整合,原东石大队划分五个居委会,该社居原属东石第三基点,故命名为第三社区居委会。
第四居委会与第三、五居委会旧称沙窟。含义同第三社区。另,第四居委会以原井头(蔡姓一族)为基础,玉井为其雅称。沙窟之东有一井,终年不枯,清澈见底,故称井透,俗称井头。该社区原属东石大队。1986年实行政社分开,社区整合,原东石大队划分五个居委会,该社区原属东石大队第四基点,故命名为第四社区居委会。
1986年实行政社分开,社区整合,原东石大队划分五个居委会,该社区原属东石大队第五基点,故命名为第五社区居委会。
该地位于印斗山东麓,相印斗山峰向南隅自隋唐就有人定居。至唐代乾符年间(公元874-829年)东石航海世家林銮之九世孙林灵(林百万)有航海大船百余艘,南洋通商,于宋熙宗(1069年)在印斗山脚、鳌海东洋塘扩建东洋渡口码头,因码头仓库排列井井有序,又印峰山坡上果树成林,故由此得名井林。又称:林氏后裔于居其地,于山坡拓荒种果,因满山坡果树井井有序成林,村因而得名井林。后有许姓迁入仍沿用井林为村名。
相传元至正廿八年(公元1368年),萧氏住民一世祖韦松生二子,长曰煌,分居于现安海后萧村;次曰烟,养鸭于鸿江之滨,后则于此建居繁衍,村即称为萧厦。又以烟霞辉煌之意雅称霄霞。后即以谐音简化为萧下。
因村落在山之前故名山前,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永和公社山前大队重名而更名为金瓯大队。并沿用至今为村委会之名。金瓯原名山前村号。以村后有座山名曰芦山,因形似覆瓯状而名。
相传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时任东石寨总兵刘洙率军民于岱峰山麓挖掘两长堑壕以拒元兵,故曾称双沟。后蔡、陈姓入居,填平堑坑为良田,故名:平坑。
相传五代时,自围头湾至东石海海南,浪涛一直翻腾至前的江流,大有天龙下降之瑞象,故村得名龙下。
1979年从原东石公社东埕大队析出自成生产大队时,以所辖的自然村永坑和后湖各取一字合称命大队名为永湖大队。后大队改为村委会,仍沿用永湖为名。
相传唐时,有邱氏航海南来卜居其地。后又有杨、黄两姓渔家入居,时称其地为:邱家涯。而后,蔡德源出知德源,次子祥旺卜居于东边的平坦之地,故取称村名为东埕。
该地为黄氏世居。因黄氏家资豪富,曾雇佣龙溪邱某为仆,邱氏为人忠实、勤快,为主人看重。故黄氏出让花园边的山坡僻地为其建居。因其地山谷蘖刺蔓生,曾称蘖谷,后简化为檗谷。又称,该地古时临溪通海,舟船可泊,故古地名叫唐家崖,黄姓迁入后因羡其地檗阴谷幽,故改称檗谷。另原该地山麓北面丘阜山谷,遍长檗树,后有黄氏迁入于此建居,村即得名檗谷。
相南宋时期,郭氏最早于此开基。因人丁兴旺兴建宗祠,祠中所用的厅堂砛后。是当时名闻遐迩的大砛石。郭氏宗祠有此著名的砛石,时人皆称之郭砛。因砛岑方言同音又便于书写,村亦一此得名:郭岑。
白沙,该地为滨海沙滩地带,系晋南溪流从陆上带来泥沙冲击形成的沙洲半岛。因沙多而洁白,故名。另称:因其地围头澳海潮冲积和石井江流泻,形成一垠白沙长堤。明末,有曾、张、谢、黄、李、周等姓卜居其地,村遂以其自然特征而称为: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