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开封鼓楼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开封鼓楼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清末属祥符县城第一隅和第五隅。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属北区和南区。

1912年属开封县北区和南区。

抗日战争时期属第一区和第二区。

1945年属文化镇和崇廉镇。

1948年建鼓楼街、马道街、寺后街、南书店街改为四个镇,属第二区。

1949年四个镇合并为鼓楼、相国寺两个镇。

1950年复置马道街镇。

1952年将鼓楼、相国寺、马道街三个镇改划为鼓楼、相国寺、寺后街、生产四个镇。

1953年将鼓楼街划归生产镇,其余街道划归顺河回族区,将生产镇的自由路划归新华镇,同年8月,相国寺镇、寺后街镇、生产镇三镇合并为鼓楼、相国寺两个镇。

1955年撤鼓楼、相国寺2镇,成立鼓楼街道。

1958年改称鼓楼公社。

1960年属鼓楼公社,改称相国寺分社。

1961年,相国寺分社改称相国寺公社。

1963年相国寺人民公社仍改称相国寺街道。

1966年改称反修街道。

1978年复称相国寺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清末属祥符县城第一隅。

1907年属南区。

民国初期属开封县南区。

1945年属崇廉镇。

1948年建木厂镇,属第二区。

1952年析为木厂、新华两个镇。

1953年,新华镇并入木厂镇。

1955年木厂镇改称新华街道。

1958年改称新华公社。

1960年改称新华分社,属鼓楼公社。

1961年复称新华公社。

1963年恢复新华街道,属鼓楼区至今。

清末,属祥符县第二隅。

1907年改属南区。

1912年属开封县南区。

1938年属开封市第二区。

1945年属开封县崇廉镇。

1948年建卧龙街政府。

1949年元月分置宋桥镇和光明镇,同年9月光明镇并入宋桥镇,同时在西南部辖区分置卧龙镇。

1952年增置袁坑沿镇。

1953年撤卧龙镇,勤农街改属新华镇,其余街道与宋桥镇并入袁坑沿镇。

1955年,袁坑沿镇改称袁坑沿街道。

1958年改称袁坑沿公社。

1960年属鼓楼公社。

1961年称卧龙公社。

1963年改称卧龙街道。

1968年称红光街道。

1978年复称卧龙街道。

清末属祥符县城第七隅。

民国初属开封县西区。

抗日战争时期属第三区。

1945年属利汴镇。

1949年建自立镇,属西区。

1949年属第三区。

1955年建纸坊街道。

1956年撤销第三区建制,纸坊街道划归二区。

1958年称州桥公社,属鼓楼公社。

1962年改称州桥街道。

1966年改称更生街道。

1978年复称今名。

清光绪年间,属祥符县城第六隅、第七隅的部分地区。

民国时期属西区。

1945年属利汴镇。

1948年成立机神庙镇,属第三区。

1955年撤镇,建大坑沿街道。

1956年撤销三区,划归鼓楼区,称西司门街道。

1958年改称西司门公社。

1960年改称西司分社,属鼓楼公社。

1962年复称西司门街道。

1966年称群策街道。

1978年复称今名,属鼓楼区至今。

1955年属禹王台区南郊乡。

1958年属东风公社。

1959年属南郊生产大队。

1959年属红旗公社。

1961年属开封市郊区。

1963年属南郊公社。

1983年复属禹王台区南郊乡。

2005年析原郊区南郊乡部分区域设九村街道,属鼓楼区。

2006年更名为南苑街道。

1981年置五一街道,属开封市南关区。

2005年由南关区划入鼓楼区。

1948年称开封县新城区。

1949年新城区改称新城乡。

1951年新城乡属第五区。

1955年改称新城中心乡。

1958年新城中心乡撤乡并入闪电公社,后更名为杏花营公社。

1980年改称仙人庄公社。

1984年改称仙人庄乡。

2005年区划调整,仙人庄乡划入开封市鼓楼区,同年更名仙人庄街道。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