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李村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李村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油赵村,曾名万安庄,多居郭姓人家。据郭思绵编修的《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本晋人也,有洪武二年远祖才兴由山西洪洞大愧树迁到洛阳东南三十五里之油赵村。其村原住户姓赵,赵姓人以榨油为生,油远近闻名,而今油赵村已无赵姓。其村名仍以油赵称。
约六百年前,村西有条大路,由于洪水冲刷,东西来往不便,修桥一座,桥偏西,来往者只有绕桥入村,故取名为偏桥。
原村址在今新民村北一里许的伊河南岸,称“水磨头”村,因伊河水流经此地后向东北方向转了个弯,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磨了个头,其村遂得此称。1930年伊河发洪水,将水磨头村冲毁,80余户整体向南搬迁,重建家园,后由尚振亚先生提议,为新搬村定名为新民村。
元末明初,袁姓一支避乱自山西洪洞县迁孟津县翟泉村,其裔孙袁仲山携家迁此定居,繁衍生息,后成村落,遂以姓命村,称袁沟。
明洪武十四年(1381),魏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油赵村南居住,称上油赵,后魏氏繁衍成族,第七代二十八个兄弟,二十六个后代无考,故魏光普、魏光远兄弟被尊为始祖,称其为魏村。
明末,陈姓始祖陈德禄携家小自山西洪洞县迁洛阳南择居,人丁兴旺,遂称聚落,以陈姓命村名。
明代,山西一姓王的铁匠携家带口迁到洛阳东南今雷村地方落户。王铁匠带来了山西一带常用的农具“耒”的锻造技术,当地百姓把“耒”字误读为“来”,王铁匠将错就错,把“耒”写成“雷”,故名。
据明初大移民时,山西洪洞县耿姓迁居万安山北麓的一条幽僻近水的山沟里,后繁衍成村,遂名耿沟。
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李尚荣搬迁于此,以达摩—苇渡江故事,在其门前池塘种植苇子一行,长势茎挺叶壮,青翠宜人,迁居者便以苇园命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