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东南龙江支流有座石桥(县城往隆江镇必经之道),称“桥头埔”,后简称“桥埔”。 |
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因地形似飞凤,改称凤镇,凤镇有林、朱二姓,东为林,西为朱,1958年改称“凤红”。 |
明崇祯年间(1635),因村地势形若飞凤,故改名“凤镇”,原有林、朱二姓,分别居住在村东、西两畔;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政府改林姓居住地为“凤光”,朱姓居住地为“凤红”。 |
明永乐初(1403~1410),钟姓从华清(现属岐石镇)至此创基,因村前有一山埔,故名“前埔”。 |
宋末,已有村,居马姓;因村东有一溪曰“螺溪”,村即以溪为名(惠来县志载为“螺溪”,潮洲府志载为“罗溪”);明洪武末期(1388~1398),井尾村蔡提控携家迁入,后在村四周筑围墙,设东西南北四寨门,马姓迁往潮阳,后吴姓因与蔡姓亲戚关系迁入,居东门;随着时间的发展,吴姓人口超过蔡姓,遂有“罗溪东门”的称谓。 |
宋时福建莆田人陈原父中进士,任海丰县令,后逝世,子孙扶柩回家,路经总铺洋遇暴风雨,洪水数天不退,棺木遂葬于今陈陇村前山(恰鼎金)。宋绍兴年间(1131~1182),陈原父后裔回到此定居守祖墓,名“耆陇”,原居林、李二姓他移。新中国成立后为方便称呼,冠以姓氏,改为陈陇村。 |
因地理形状属乾亥龙、乾亥水,开基定居时,以村内古井水清甘甜为名,称“定美”、“井尾”,后称“井美”。 |
因处于井美村西面,且村旁有一池塘,故名。 |
因村后是高山地,荆藤密布,俗称“荆山”。历史上村穷民少文化,潮音“荆”与“宫”同音,为方便书写,后人改为“宫山”。 |
因村背靠山丘,其状宛似鹅,南面一丘,地形圆如豆,故名。 |
村地古为山陵荒野,明代晚期,先后有李、许、杨、林、蔡、郭、黄等姓在此搭寮垦荒(蔡姓租种海埕林之旱园),后形成村落,故名“山家”。 |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庄姓从潮阳城西门外迁此创村,因地理地势属低洼滨海,每遇滂沱大雨便洪水淼淼,呈现一片汪洋大海,水退后又成一片黄泥埕,故称“海埕”。 |
北宋年间(1085~1127),林纮(宋元丰己未科进士),从福建莆田县迁居揭阳,其子迁居惠来县古巷村定居。南宋(1253)由三子定居今见龙头,因村背后之山如龙起伏,状似龙首,故称“龙头”(又称下陇头),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见龙”。村东1公里处的“厚培林”有林氏开基古墓。诗云:“见龙得水起风云,丹桂荣林沾雨露”。 |
明代中后期创乡,有吴、张、郑、林四姓在此聚居。因大南山各河流归于村前,然后注入神泉港,在村庄下方有一处天然的岩石湾(当地人称该处为潭仔石),在石缝边有一棵天然的大榕树,天然之水时刻滚涌从此湾经过,同时形成漩涡,因此取名“绞清”,历代先贤每观潭仔石湾的水清又绿,故此改名“吉清”(含吉祥意)。 |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庄姓从普宁果陇迁至隆江镇西南创水口村,第二代分出一房至对岸(今村地)定居,村地原为蔡姓住过的废村,常因龙江河岸崩堤受淹,故名崩庄。后以潮音同音改称“邦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