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驻板桥街。板桥,据传最早有三户人家居住,名叫三家村。村南有东河环流,人们以篾索或舟楫摆渡。因河边有梅树,为此称“梅花古渡”。明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前卫李观修建为木板桥,被称为“板桥街”。民国《保山县志.第五板桥镇》亦载:“街南段有东河,上建花桥,名北津桥,铺木板,世称板桥,镇即以此为名。”后地名沿用至今。 |
村委会驻沙坝。相传,沙坝以前位于其上面马鹿成群的一小山丘上,有人居住后称“鹿鸣村”;在小山丘东北角有一眼清泉,其顶部有一外窄内宽的石洞称为“碧洞”,后来诸多人家依小山丘而居,建起村落,改名为“碧洞村”。明代后,有乡绅、商贾和社会贤达人士在小山丘顶端建盖“关圣殿”和“文昌宫”,且又围绕小山丘建起造型如“八卦图”的街道,成为繁华集市;由于山丘下是沙滩,人们又是住于该沙滩上,最后合并改称“沙坝”。 |
村委会驻小永村。相传,该村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小人少,为祈求永远太平,称呼小永平,后简称为“小永”。 |
村委会驻郭里村。郭里村,原称隔里村,意为与四方村邻相隔一里,以此为村名。 |
该村有个著名佛教风景点——卧佛寺,以此得名。卧佛寺,又称云崖卧佛,位于该村云崖山下一石洞前。为保山古乃至滇西和东南亚久负胜名的佛教圣地。其历史悠久,清《永昌府志》载:传说“建自汉室”。最早见明景泰《云南图经志》记载说:“卧佛山,在金齿司西北二十五里,山之东有岩石偃于麓,好事者凿为卧佛,长二丈余,而为之寺崖下。”明成化六年(1470),余谷《卧佛寺记》载:“石岩有一石佛,卧崖下,古无所考,莫究始于何时。”成书于明清之际的《南诏野史·丰佑传》称:唐“开成四年(839年),僧些岛造永昌卧佛,长一丈六尺。”后有诸多史籍记载。卧佛寺既是保山最古老的名胜佳景,又是祖国西南边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傣族群众顶礼膜拜的胜地,驰名国内外。 |
妻贤村,相传明初建村,原称七百村(据说建村时开挖了七百丘田,以此称呼),后产生了一婚姻传说故事,说的是该村有一忠贞于爱情的女子七香,与郎义村的一个男青年阿五恋爱后,阿五患麻风病,村人就把他赶出村外的山边居住,阿五怕误了七香的青春,叫她另选婆家。而七香十分忠贞,每天给阿五送饭送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阿五病愈,遂与七香结为夫妇。就因有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改称为“妻贤村”。 |
村委会驻孟官。相传,明洪武时保山有缅人叛乱,地方官府下令孟龙、孟虎在此扎营护卫,村民为纪念他们,给村子称呼孟官。 |
村委会驻高海村。相传,古时这里地势低凹,雨季来临时形成海子,仅村子能高于水面。 |
村委会驻北汉庄(小汉庄)。北汉庄,为区域地名,包括大汉庄和小汉庄。早年称“相庄”,据传,一说东汉永平十二年(69)在今保山哀牢归汉后,曾有三位丞相聚于此,被称为“相庄”;一说,此村最早为龙、蒋、茶三个民族居住,姓龙的称摆夷,为傣族,姓蒋的称蒲满,为蒲满族,姓茶的称傈僳,为傈僳族,三个族的头人经常在一起商议寨子里的大小事情,被称为“相庄”。后到明洪武年间,有大量汉民迁移到保山坝屯田,此村民成为了以汉族为主的居住地,后称为“汉庄”,又因保山坝南边有个村子也称“汉庄”,此村又位于保山坝北边,为此后来改为“北汉庄”。 |
村民委员会驻上乌龙村。因乌龙泉水流经上下两个村乌龙村,以此得名。 |
社区村民委员会驻世科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村边建有慈姑庵,村名为慈姑村,清光绪年间,永昌知府曹鸿勋(状元)认为,慈菇村不雅,更名为世科村,有世代考取科举人才之意。 |
村委会驻马王村。相传,明洪武时汉民在此屯田,有一王姓官员负责军马粮草,王死后,村人建马王庙纪念,称马王屯。 |
此地最早为唐姓人家居住,故名。 |
村委会驻青莲村。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云南省西北边境的少部分土司与外敌勾结,联合反叛明朝统治,明朝廷接报后,派李和盛将军率领大军到云南边境平叛,后李将军全家老小。 |
村委会驻沙登。相传清代时期,村边三合寺内挂有纱绸灯笼,得名纱灯,后写为“沙登”。 |
村委会驻郎义村。郎义村,原称兰季村。该村源于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郎义村有一男青年叫阿五的小伙,与妻贤村一忠贞于爱情的女子七香恋爱后,阿五患有麻风病,村人就把他赶出村外山边居住,阿五怕误了七香的青春,叫她另选婆家,而七香却十分忠贞,每天给阿五送饭送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阿五病愈,遂与七香结为夫妻,相伴一生。为纪念二人这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后人将兰季村改名为郎义村。意为该男子感恩七香很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