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山体缓坡,街子被毁,五年后,昭通一商人余掌柜来此,新建街子,命名梭山。 |
因该地有一大黑石,清朝初期系苗族居住,每遇天旱,人们就到石上簸米,祈天下雨,免除灾害,故簸雨寨。到雍正十二年(1734),潘、吴二姓从外籍迁此定居后,便将此地更名为黑石。 |
据查,清乾隆年间,因此地盛产楂蜡树,称楂蜡寨,后演化为查拉。 |
因该地四周是一座座紧密相连的小山,把村子围在中间,得名密所。 |
因清雍正年间,人们到此定居后,为了寻找水源经常扛锄头去挖水井,得名挖水。 |
清乾隆五十八年,黑彝姬娃在此居住,人称黑彝寨。民国初期,姬娃家迁居四川凉山后,当地人简称该地为黒寨。因村民委员会驻地黑寨。 |
因该地有一天然石埂(条形山梁),由南北延伸,南高北低,长约3里,村居其下,得名埂底。 |
清雍正十二年(1734),潘、吴二姓人户居此,因该地自然气候较好,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居住妥当,生活安乐,称名妥乐。 |
据查,清雍正十二年(1734),因刘、陆二姓从外籍迁来定居,开垦了一片水田(约10亩),后因无水源,水田干了变成了旱地,得名干田。1931年年当地人们修堰,从牛栏江引水灌溉,旱地变成了水田,取谐音为甘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