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弥渡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弥渡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先后属城中区、城中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县一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1日,设立弥城镇。

1950年1月,属第一区。

1956年,撤区并乡后设弥城镇。

1958年,为弥城公社弥城大队。

1959年,称弥城管理区。

1961年,改为弥城公社。

1963年,弥城公社改为弥城镇。

1980年,弥城镇升为乡级镇。

2006年1月21日,太花乡并入弥城镇。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属弥渡县城北乡。

民国六年(1917年),划入凤仪县,改名彩云镇,后改为红岩区。

1954年,划入弥渡县后为二区。

1956年,撤区并乡,称红岩乡。

1958年,建红岩公社。

1962年底,改为红岩区。

1970年,红岩区改为红岩公社。

1984年3月,红岩公社改为红岩区。

1988年3月,红岩区改为红岩乡。

2000年9月,由红岩乡改为红岩镇。

民国元年(1912年)5月,为城中区。

民国六年(1917年),弥渡、凤仪重新划县,部分划入凤仪县彩云镇(今红岩),部分归弥渡县二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1日,组建毗源乡。

1950年,为二区。

1954年,红岩划入弥渡县后,与红岩合并为二区。

1958年,属红岩公社。

1961年,成立新街公社。

1962年底,改称新街区。

1970年,新街区改称新跃公社。

1982年,新跃公社改为新街公社。

1984年,新街公社改为新街区。

1988年3月,新街区改为新街乡。

1999年11月,由新街乡改为新街镇。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寅街范围编为城中区。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第三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1日,组建天寅镇。

1950年,改为寅街区。

1953年,为第三区。

1958年,成立五一公社。

1962年,撤销公社,改为寅街区。

1970年,复名五一公社。

1982年,更名寅街公社。

1984年,改为寅街区。

1988年,撤区建乡,改为寅街乡。

2000年9月26日,由寅街乡改为寅街镇。

民国元年(1912年),南部属城南一乡,西部属城南二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组建云华乡。

1950年8月,云华、万佛2乡合并为第四区。

1958年,苴力与寅街合并为五一公社。

1961年初,从五一公社分出成立苴力公社和密祉公社。

1962年底,撤销公社设区,苴力、密祉合并为苴力区。

1970年,苴力区改为苴力公社。

1984年,苴力公社改为苴力区。

1988年3月,撤区设乡,苴力、密祉分开设乡。

2001年11月,由苴力乡改为苴力镇。

明万历年间称“弥只市”、“弥只里”。

弥渡建县后,属城南二乡。

1931年称密祉区。

1940年2月1日称密祉乡。

1950年9月至1956年10月属弥渡三区。

1956年11月改称密祉乡。

1958年称密祉管理区。

1961年初称密祉公社。

1988年3月从苴力区分出称密祉乡。

2014年撤密祉乡建密祉镇,名称沿用至今。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属城南一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25日,组成云华乡。

1950年8月,属四区。

1958年,成立德苴公社。

1961年,分为德苴公社、青云公社和邑郎公社。

1962年底,撤销公社改为德苴区。

1970年,撤区改为德苴公社。

1984年,德苴公社改为德苴区。

1988年3月,由德苴区改为德苴乡。

民国元年(1912年)5月,属城南三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七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5日,组成毗南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名万佛乡。

1950年,属四区。

1956年,设牛街乡。

1958年,成立牛街公社。

1961年,牛街公社划分为牛街、木掌、兔街3公社。

1963年,兔街公社划入南涧县后,牛街、木掌2公社合并为牛街区。

1970年,牛街区改为牛街公社。

1984年,牛街公社改为牛街区。

1988年3月,由牛街区改为牛街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