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宁津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宁津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取原镇名演变而得名。因临鬲津河得名临津,后取安宁之意改名为宁津。根据2010年区划调整,将原宁津镇以南设为宁城街道。宁津镇一分为二,取宁津镇的“宁”字,得名宁城街道。 [详细]
  取原镇名演化而得名。因临鬲津河得名临津,后取安宁之意改名为宁津。根据2010年区划调整,将阳光大街以北设为津城街道。宁津镇一分为二,取宁津其中“津”字,得名津城街道。 [详细]
  镇政府驻柴胡店村而得名。柴胡店镇始建于东汉末年(9)。公元23年形成小镇。后有柴、胡二姓合伙开店,故名柴胡店。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根据县政府规划将长官人民公社改为长官镇,因镇政府驻地坐落在长官街而得名。 [详细]
  镇政府驻杜集村而得名。明永乐二年,杜氏始祖江、海、河、山、林兄弟五人,唯杜山由京东密云迁来,因杜山是长子故名大杜家,清朝中期在此立集,以姓命名“杜家集”,后简称“杜集”至今。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原为胡苏亭,秦、东魏、唐、金曾为胡苏、临津县城驻地。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因水患城毁,县治东迁,此地为保安镇,清朝为包·头店,后称为保店。 [详细]
  因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大柳镇汉初已形成小镇,相传汉武帝出巡时曾在此驻跸,故曾名“青龙镇”。明朝燕王朱棣靖难起兵路过此地,杀戮甚众。士兵偶见一带着孩子逃难的村妇,“抱大携小”,责问为何?村妇答:“抱者庶出,领者亲生”。兵感其义举,告知门前插柳,兵不得进入。村妇遂将此遍告乡邻,保全了全村百姓性命。后来为纪念此事,更名“大柳”。 [详细]
  因镇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明朝,曹氏祖由山西洪桐迁来,以姓取名“大曹”。 [详细]
  因驻地村名而得名。相衙镇村的地名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相衙镇古称长象牙村,系喂象的象园子,清朝取其谐音改为今名,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向阳镇。另外一种说法元末宰相撒敦的后人在元朝灭亡后,居于此地,故名相衙镇。第三种说法按古制封建诸王,必立相为辅,如碑有鲁相,又如张衡为河间相,董仲舒为江都王相,其定例也,岂宁津四王独无相乎?既有相,则居必有衙。自唐朝以来,凡官府所治皆曰衙,此其相所居之衙耳。故即取名“相衙”,简称之为“衙里”,本村自古有二七大集,一直到现在。 [详细]
  镇政府驻时集村而得名。相传在明永乐二年(1404),朱棣皇帝开始大批移民,该村时姓始祖自山东即墨县迁来此地定居,后来立有集市,故称“时家集”简称“时集”。 [详细]
  镇政府驻张大庄村。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自安徽安度县迁来定居,分前、中、后村,因村庄较大,称张家大庄,后称张大庄。 [详细]
  因乡政府驻地得名。“营伍”古军队伍之称,金天眷三年(1140),引地始置屯田军,后刘姓迁来居此地,定村名刘营伍。1984年于此设乡,故名“刘营伍乡”。 [详细]
  唐虞时期为兖州域,原名“临津县”,因临鬲津河得名。金天会六年(1128)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现址,改名宁津县。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