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黔南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黔南州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隋大业二年(606)置牂牁郡,都匀属宾化县地。

唐贞观三年(629)置应州,都匀为应州东北部地。

五代晋为都云酋长地。

宋大观二年(1108)置都云定云安抚司,隶绍庆府。

元初置都云军民府,隶管番民总管府。

后置都匀县,属定远府。

顺帝至元元年(1335)改都云军民府为都云定云等处安抚司。

明洪武十六年(1383)废县,置都匀、邦水、平浪等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

十九年改都云定云安抚司为都云安抚司;二十三年废安抚司置都匀卫,隶四川都司,因“云”为变化不定之物,取均匀之意,改为都匀。

永乐十七年(1419)改隶贵州都司。

弘治七年(1494)置都匀府与卫同城。

清康熙十一年(1672)废都匀卫置都匀县。

宣统三年(1911)裁都匀县,其地为府直辖。

1913年废府,以府辖地复置都匀县,隶黔中道。

19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为专署驻地。

1956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州人民政府驻地。

1958年撤县置都匀市。

1962年撤市复县。

1966年析城关镇置都匀市,市、县并存。

1983年撤县入市至今。

战国且兰国邑。

秦象郡且兰县。

汉置故且兰县,隶柯郡。

隋为宾化县地,属州柯郡。

宋称黎峨里。

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平月军民长官司,属管番民总管。

明洪武八年(1375)改平月长官司为平越安抚司。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平越守御千户所,属四川布政司;十五年(1832)置平越卫,隶贵州都司。

十七年(1834)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

万历二十九年(1601)置平越军民府,治平越卫城,属贵州布政司。

清康熙十一年(1672)裁卫改置平越县,与府同城。

嘉庆三年(1798)废府、县,改置平越直隶州。

1913年废州,复置平越县。

1935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驻地。

1936年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37年直隶于省。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3年更名福泉县,因城厢西南隅福泉山得名。

1956年属安顺专区。

1958年并入瓮安县。

1961年复置,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96年1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福泉县设立福泉市(县级),以原县行政区域为市行政区域。

宋朝置荔波州隶融州,景炎元年(1276)改置荔波县旋复为州,属庆远南丹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并入思恩县,隶广西庆远府,正统十二年(1447)改隶南丹州,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还属庆远府,正德元年(1506)改隶河池州;清顺治十六年(1659)徙治袄村(今方村),雍正十年(1732)划入贵州都匀府,乾隆二年(1737)徙县治于全亨寨(今玉屏镇);1914年隶黔中道,19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独山专区,1952年属都匀专区,1956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独山县,1961年以原地复置至今。

隋为宾化县。

唐贞观三年(629)置多乐具。

宋称麦新城。

嘉泰元年(1201)称新添,别称遏蛮军。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新添葛蛮安抚司,至元二十九年于今县南境置必化州。

明洪武四年(1371)置新添长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新添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废所置新添卫。

万历三十六年(1608)析新贵县的平伐司、定番州的丹平司、龙里卫把平司及大平司等地设置新县,县名取新贵县的“贵”、定番州的“定,合称贵定县,属贵阳府。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新添卫,移县治于卫城(今县城)。

民国以后属黔中道,1935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7年改为省直辖县。

1949年11月12日,贵定解放,18日贵定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贵阳专区。

1952年11月,贵阳专区迁来贵定,改称贵定专区,隶属贵定专区。

1956年5月改属安顺专区。

1958年12月,龙里县并入贵定县,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1年龙里县析出,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瓮安地域开拓较早,《尚书禹贡》记载,属梁州南部,商周时为且兰地。

秦朝时,设象郡,瓮安隶象郡北境。

汉朝时期,更且兰为牂牁郡,瓮安隶属牂牁郡。

至西晋时,牂牁郡设在瓮安境内,时为万寿县。

唐贞观三年(629)置朗州,后改为播州,瓮安隶属播州。

唐高祖时,更牂牁为建安,瓮安隶属建安。

至元十四年(1277)播州首领杨宪邦纳地归附,授播州安抚司,隶湖广行省。

明洪武五年正月十七日(1672),播州宣慰司杨铿入朝纳元所授印信,仍置播州宣慰司,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仍辖旧州草塘等处长官司。

洪武十五年闰月二月初八(1382),置平越卫指挥司,卫治平越(今福泉市)。

十七年二月十六日(1384),升平越卫指挥司为军民指挥使司。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定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

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1601)改土归流,以瓮水、草塘两个安抚司及平越卫右所干平、干溪、梭罗等15堡地合置瓮安县,隶贵州布政使司平越军民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沿用明贵州平越军民府,瓮安仍为其辖地。

1911年11月4日,贵州独立,沿用贵州省平越直隶州,瓮安仍为其辖地。

1913年瓮安县隶属黔中道(治所驻贵阳),1920年,撤黔中道,瓮安县隶属于省。

1935年六月,瓮安县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平越)。

1937年,隶属省直辖区。

1948年,瓮安划隶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遵义)。

1949年12月11日,瓮安县解放后,隶属贵州省贵阳专区。

1952年12月,改为贵定专区,瓮安仍为其辖县。

1956年5月,贵定专区撤销,瓮安县隶安顺专区。

1958年12月,瓮安县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福泉县撤销,并入瓮安县,至1961年8月,福泉县恢复。

汉为毋敛县地。

唐贞观三年(629)置石牛县,隶南寿州。

开元中叶废。

宋初置中平县,属南丹州。

大观四年(1110)废县,并入庆远府河池县。

元置独山州长官司,隶新添葛蛮安抚司,因境内独山得名。

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隶都匀卫。

二十三年于南境置丰宁长官司。

弘治七年(1494)改置独山州,隶都匀府。

1913年废州,改置独山县,隶黔中道。

19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为专员公署驻地。

19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独山专区,为专署驻地。

1952年专署迁都匀,改属都匀专区。

1956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荔波县及平塘县曹渡河以东地并入。

1961年荔波、平塘2县地析出设立独山县至今。

三国蜀为并渠县地。

唐为庄州所属南平州地。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平洲六洞长官司,治今平湖,隶都云定云安抚司。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裁长官司。

乾隆年间于大塘设大塘州判,隶定番州。

宣统三年(1911)以平舟、六洞及牙州汛地置都匀县,随即更名为平舟弹压。

1913年以平舟弹压地置平舟县;以大塘州判地置大塘县,均属黔中道。

19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7月,撤平舟、大塘两县,改置平塘县,属贵州省。

1949年11月,属独山专区。

1951年8月,属都匀专区。

1956年8月8日,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12月,撤平塘县,以槽渡河为界,河以西并入罗甸县,河以东并入独山县。

1961年8月以原县地复置。

秦属象郡;汉属牂牁郡;晋到宋、齐、梁、陈时期属夜郎郡;隋属牂牁州;唐贞观三年(629)置庄周,称乐安县;元朝属定远府,先后称乐龙州、桑锁洲、罗博县;明洪武九年(1376)称罗斛哨,入广西泗城州;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罗斛州判,隶属永丰洲;清乾坤十四年(1749)罗斛州判改隶定番州,划入贵阳府;清光绪六年(1880)改罗斛州判为同知;清光绪七年(1881)徒长寨厅治于罗斛,升为罗斛厅;1914年改称罗斛县,属黔中道(驻贵阳);1930年更名为罗甸县;1951年隶属贵阳专区;1952年隶属贵定专区;1954年撤县,改置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

1955年更名罗甸布依族自治县;1956年撤自治县,复为罗甸县,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元广顺置金竹府,领11州、3县、16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1372),改金竹府为金筑长官司,属贵州卫;洪武七年(1374),置麻响、大华、木瓜3个长官司,属贵州卫;洪武八年(1375)金筑长官司升为金筑安抚司;洪武十五年(1382),麻响、大华、木瓜3个长官司改属金筑安抚司;洪武十九年(1386)后,先后属广西布政司、四川布政司、贵州布政司及程番府,后程番府更名贵阳府,金筑安抚司仍属之;万历四十年(1612),因改土归流,金筑安抚司改置广顺州,属贵阳军民府。

清雍正五年(1727),云贵总督鄂尔泰平定长寨,置长寨厅;光绪七年(1881),撤长寨厅,改置广顺州长寨州判。

1913年,广顺州改为广顺县,设5个区,长寨州判改为长寨县,设3个区,两个县均属黔中道;1920年,废黔中道,直属省;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1年,将广顺、长寨两县合并改名长顺县;1949年12月21日长顺县解放,解放初期,属贵阳专区;1952年改属贵定专区,尔后又改属安顺专区;1956年4月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并延续至今。

唐贞观三年(629)置庄州,辖新安县,县域包括今三元镇新安村,巴江县属蛮州,巴江县治所在今洗马镇巴江村;宋代新安县改为羁糜县,宋嘉泰元年(1201)蛮州总管府都总管改巴江县为平蛮军,后称白马军;元代,新安县属定远府,废巴江县;元二十年(1283)置龙里州,领龙里县;大德元年(1372)废龙里州,改置平伐等处长官司,龙里县亦废,改置龙里等寨长官所,均属管番民总管府。

明代废新安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龙里等寨长官所为龙里长官司,属贵州宣慰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龙里卫,属贵州都指挥司;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龙里卫指挥司升为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明天启二年(1622)龙里卫共领大谷龙、小谷龙、龙里、羊场4个长官司及5个千户所。

清康熙十年(1671),改龙里卫为龙里县,属贵阳府。

1913年,龙里县改属黔中道。

1920年,直属省政府。

后相继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及省府直辖。

1949年11月13日,龙里解放。

22日,龙里县人民政府成立,属贵阳专区。

1952年,属贵定专区;1956年改属安顺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月,龙里与贵定两县合并为贵定县。

1961年8月,恢复龙里县建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唐代,今惠水县境为黔中道庄州下属清兰县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楚设置南宁州,治所在今离惠水县城十五里卧龙。

元至元十六年(1279)在今县境内置八个安抚司(方番、卢番、程番、洪番、卧龙番、小龙番、大龙番、石番),简称“八番”。

明洪武八年(1375),今惠水和长顺的睦化、代化一带分布着贵州卫下属的程番、上马桥、小程番、卢番、韦番、方番、洪番、卧龙番、小龙番、大龙番、罗番、金石番、卢山、木瓜、麻响、大华十六个长官司。

明成化十年(1474)置程番府于程番司处,府治在今惠水县城内。

明隆庆二年(1568)程番府治迁贵阳,次年改称贵阳府;有“先有程番府,后有贵阳府”之说明万历十四年(1586)置定番州,州治仍在今惠水县城内。

1914年,定番州改称定番县,隶属黔中道。

1920年,撤销黔中道,定番县直属于省,1931年定番县称定番自治县,1934年至1937年改称定番自治实验县,1941年,定番县改称惠水县。

1949年11月24日夜,惠水县解放。

25日,成立惠水县人民政府。

1952年,成立惠水彝族苗族自治区。

1954年改称为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惠水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区改称为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56年,惠水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2月,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改称惠水县。

1958年,惠水县改属贵阳市;1963年复隶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唐武德三年(620)于今县东南置婆览县,属应州。

贞观三年(629)置都尚县,治上江,为应州治。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定云府,治今烂土;又置合江州、陈蒙州属之。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合江陈蒙烂土长官司,隶都云定云安抚司。

二十三年后改隶都匀卫及独山州。

弘治七年(1494)于唐都尚县故地设来牛寨,属都匀府。

清雍正八年(1730)于来牛寨置都江厅(今都江镇)。

十年于三脚设独山州同。

乾隆八年(1743)改为三脚屯理苗州。

1913年废都江厅置都江县,改三脚屯理苗州置三合县,属黔中道。

1935年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1年三合、都江2县合并,各取一字名三都县。

1949年属独山专区。

1952年属都匀专区。

1956年撤县置三都水族自治县,划荔波、独山、榕江、都匀4县的2个区、7乡地入辖,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