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泉州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泉州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唐朝初期属武荣州南安县。

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治所迁徙今域。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今域属泉州南安县。

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今域属晋江县,县治设今鲤城老城区。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泉州路总管府录事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录事司罢,今域复属泉州府晋江县。

清代沿之。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兴泉省,省治设今域。

1928年,晋江划分为6区;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兴泉省,省治设今域。

不久,事变失败,还属福建省晋江县。

1934年10月,实行保甲制度,1935年8月,晋江县调整为4个区;1940年6月,撤销联保,区以下设乡镇;1944年,晋江县取消区建制,压缩整编乡镇,全县划为24个乡镇,今域属温陵镇(辖29保)及四维乡大部。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区和城郊8个乡设立泉州市(县级)。

1955年3月,市区设立4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9月划入南安县丰州区的锦田、华星、延陵、金浦等大队,与原市郊的乡合并,成立江南乡,10月改为人民公社。

1960年3月,从江南公社划出延陵、新步、石霞、笋浯、笋江等5个大队,成立满堂红农场。

1961年1月,满堂红农场改为满堂红公社。

1984年7月取消人民公社,实行乡建制;同年10月,满堂红乡改为镇建制,定名为浮桥镇。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原泉州市(县级市)建制改设为鲤城区(俗称大鲤城),隶属泉州市。

1991年10月,江南乡改为镇建制。

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泉州市鲤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增设泉州市丰泽区和洛江区;鲤城区(俗称小鲤城)辖江南、浮桥2个镇及开元、鲤中、海滨、临江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仅为原先的1/10。

2003年1月,省政府批准撤销鲤城区江南、浮桥2个镇建制,设立江南、浮桥2个街道办事处。

2006年9月,市政府批准鲤城区江南、浮桥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增设金龙、常泰街道办事处。

唐久视元年(前700),武荣州治由南安丰州迁往东南十五里的南安县安海乡古泉州中岳泉山地,即现在的泉州市区所在地。

景云二年(前711),武荣州改名泉州,并于开元年间开始修筑泉州城。

1950年11月1日,政务院批准设立泉州市(县级),隶属晋江区专员公署。

1951年1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晋江县城区及城郊8个乡。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行政公署,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原泉州市的建制改设为区的建制,因泉州古城状若鲤鱼,故取名为鲤城区。

1985年12月31日,鲤城区人民政府成立,归属泉州市,并为泉州市政府驻地。

1997年6月3日因“大泉州”发展规划需要,国务院批准泉州市增设丰泽、洛江2个区,原鲤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为三个市辖区,同年9月29日,丰泽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区划调整后的丰泽区地处泉州中心市区,是泉州市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和窗口。

至2018年12月31日,全区共辖有东湖、丰泽、泉秀、华大、清源、东海、城东、北峰8个街道办事处,78个社区居委会。

1951年1月由晋江县城区和城郊8乡组建泉州市(县级),属晋江区。

1955年4月,晋江区改晋江专区。

1971年1月析晋江县的北部的河市、马甲、罗溪3个公社及国营双阳华侨农场划归泉州市管辖。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行政公署,设立泉州市(地级);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

1997年6月,鲤城区析出城东镇的桥南、琯头、后埭、塘西、院前、杏宅6个村及河市、马甲、罗溪3个镇、虹山乡和双阳农场,组建洛江区。

1997年12月增设万安街道办事处,双阳农场改制为双阳镇。

2005年6月撤销双阳镇,设立双阳街道办事处。

区人民政府驻地万安街道万荣街。

唐初属武荣州南安县。

开元六年(718年)属泉州晋江县东乡。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分属惠安县城山乡崇德、德音、光德、待贤里,崇善乡归化里。

元、明分属信义乡归化里四都,行满乡崇德里五都,忠恕乡德音里六都、七都、八都,光德里九都、十都,待贤里十一都,长安里二十都。

清分属四都驿坂铺,五都福山铺,六都鳌塘铺、承天铺,七都安埕铺、鼓楼铺,八都后林铺、蔡林铺,九都竹溪铺,十都东林铺、仙塘铺、添奇铺,十一都樟市铺、良兴铺、添奇铺,二十都梅峰铺。

民国初,仍沿清制。

1928年分属涂岭、山腰、坝头三区;1934年,分属涂岭、坝头两区;1935年属第五自治区,1936年属第三区(区署设坝头);1941年,仍属第三区(区公所改驻涂岭);1943年,今域分属山腰乡、坝头乡、奎峰乡、涂岭乡、梅峰乡、天马乡;1947年分属锦凤乡、圭峰乡、梅东乡、天马乡、涂岭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9月今域分属坝头、涂岭两区。

1951年,坝头区改称山腰区,增设南埔区,今域分属山腰、南埔、涂岭三区。

1958年分属坝头乡、山腰乡、南埔乡、玉湖乡、峰尾乡、土坑乡、涂岭乡、驿坂乡、东寨乡等九乡。

随后人民公社化,今域属超先公社。

1961年分为山腰公社、后龙公社、南埔公社、涂岭公社。

1984年10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今域分属山腰、后龙、南埔、涂岭四乡。

1985年4月11日,省政府批准设立肖厝镇,以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及涂岭乡部分行政区域为肖厝镇的行政区域,下辖86个村委会。

1991年7月14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85]综183号文精神,设立肖厝镇,并于1992年9月29日成立镇人民政府。

1996年3月1日,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肖厝镇,设立后龙、山腰、南埔、涂岭、埭港5个镇。

1996年4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厝管委会),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务,下辖南埔、后龙、山腰、涂岭、埭港5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

1996年7月11日,肖厝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

1999年8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镇级行政区划调整为南埔、界山、后龙、峰尾、山腰、前黄、涂岭等7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

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泉州市泉港区。

泉港区辖原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5个镇。

同年12月28日,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泉州路。

明、清两代均属泉州府。

1913年改隶南路道。

1928年直隶福建省。

1934年归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23日惠安解放,同年归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隶泉州专区。

1950年属晋江专区。

1971年归属晋江地区。

1986年归属泉州市。

1951年全县划为11个区。

1958年撤销区、乡政府,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

全县共辖2个镇、15个乡。

1985年省政府批准惠安县设立肖厝镇,以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及凃岭乡部分行政区域为肖厝镇的行政区域。

1990年从东园镇划出白奇、里春、莲埭、后海、下埭等5个村,设立百崎回族乡。

1992年肖厝镇人民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6年撤销肖厝镇建制,设立后龙、山腰、南埔、凃岭、埭港5个镇;从东岭析出18个村置东桥乡;同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厝管委会,管辖区域与原肖厝镇一样)。

1998年东桥乡改为东桥镇,1999年增设峰尾镇、紫山镇、界山镇,埭港镇更名为前黄镇,小岞乡改为小岞镇。

2000年划为山腰、前黄、南埔、界山、峰腰、凃岭等7个镇置泉港区。

安溪自置县迄今已历1050年。

置县初,安溪设4乡16里18都,五代至清900多年间,基本上为里、乡制,宋、元时设4乡16里,明、清时设18里424乡。

民国初沿用清制,之后改为区、乡(镇)、保、甲制,1912年,安溪属南路区厦门道。

1945年设19个乡镇、155个保、2297个甲。

1949年8月,安溪县城解放,安溪县隶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之后,行署名称略有更改,安溪先后隶属泉州行署、晋江区专员公署、晋江专署、晋江地区行政公署,以区、公社、大队建制。

1984年4月改为乡(镇)、村(居)制。

1986年1月,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改为泉州市,安溪县隶属泉州市至今。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属闽中郡;汉朝初期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前112)废闽越;汉元封元年(前110)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梁天监(504—519)中,直至陈属南安郡;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安郡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宋、元、明代分别隶属泉州、泉州路、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二县;1913年,废州,复改为县,属厦门道;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

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55年3月12日起,属福建晋江专区。

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

德化建县前疆域分属尤溪县、永泰县管辖。

唐贞元年间(785-795年)析永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场址设在今德化县城,隶属永泰县,初具德化县雏形。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933年)由永泰县析出归德场置德化县,后晋开运二年、闽天德三年(945年),德化县隶属闽国东都(今福州)。

后汉乾祐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尤溪县析常平、进城二乡归德化县辖,时属南唐清源军(今泉州)。

宋属清源军、平海军和泉州。

元属泉州路、泉宁府和泉州分省。

明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

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属福建布政使司永春直隶州。

民国年间,历属福建兴泉永道(南路道、厦门道)之第四、第六、第七、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属福建省第七专区(后改称永安专区)。

1950年10月划归晋江专区;1971年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1985年撤地建泉州市,德化县仍属其管辖。

金门的开发始于晋朝。

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

唐贞元十九年(803)设万安监于此饲养马匹。

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属同安县。

宋属同安县翔风里,旧名浯洲。

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守御千户所并筑城,取“金城汤池”之意名金门城,后延伸为岛名。

明末郑成功据此抗清,并于1661年自本岛料罗湾誓师东渡收复台湾。

清康熙十九年(1680)复属同安县。

乾隆四十年(1775)改属马巷厅。

辛亥革命后废厅属思明县。

1914年置金门县,属厦门道。

1928年直属福建省。

1934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35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37年被日军侵占,1945年光复。

1949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晋江专区。

1971年改属晋江地区。

1985年属泉州市。

暂由台湾当局管辖。

唐武德元年(618年),石狮境内行政区域属建州南安县。

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石狮境域属泉州晋江县。

宋初,石狮境域属平海军晋江县,后属泉州晋江县。

元代,属泉州路(一度改称泉州府)晋江县。

明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增设晋江县石狮分县。

以晋江县贴堂县丞驻石狮街,代管安海。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旧通判署,嗣后,改设安海分县,石狮一带事务仍归晋江县处理。

清代,石狮境域属泉州府晋江县。

民国元年,石狮境域属南路道晋江县。

民国3年(1914年),属厦门道晋江县。

民国16年(1927年),属福建省晋江县。

民国23年7月(1934年),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县。

民国24年10月(1935年),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晋江县。

民国31年(1942年)设石狮镇,属晋江县。

1949年9月2日解放。

1980年1月,属晋江地区晋江县。

1986年1月,属泉州市晋江县。

1987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析晋江县石狮、蚶江、永宁3个镇和祥芝乡,置石狮市,由泉州市代管,为省辖县级市,并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

1988年9月30日石狮市正式成立,沿用至今。

秦朝到隋朝的800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驻所今福州)等所辖。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治所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区)。

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晋江属之。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晋江县属泉州。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晋江属之。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为泉中府,晋江属之。

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晋江属之。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晋江属之。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

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晋江属之。

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

泉州初归厦门道(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县,驻同安),后属泉州道。

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属之。

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后。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属之。

1951年1月,晋江县析城关区和第四区的浮桥、王宫一带(近郊,今丰泽区)设立县级泉州市(今鲤城区),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批准,晋江县人民政府于4月17日从晋江县城关区(鲤城镇)迁驻青阳镇(现青阳街道)。

1971年1月,划晋江县的罗溪、马甲、河市三公社和双阳农场入泉州市,1997年6月此些地改名洛江区。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县级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晋江属之。

1987年12月,析晋江县东部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3月,晋江撤县设市。

南安置县甚早,历史上曾是福建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国孙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在境内的丰州建置东安县,西晋改为晋安县,南朝的宋改为晋平县,南朝梁改为梁安县,南朝梁天监(公元502~519年)中置南安郡,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丰州于南安,州治设在今丰州。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并丰州入泉州(今福州)。

唐嗣圣初(公元684年),分出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南安县城丰州为武荣州治。

故南安又别称武荣。

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隶属清源军。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隶属平海军。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隶属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隶属泉州路。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隶属泉州府(不久复名泉州路)。

明、清两代均属泉州府。

1913年属南路道。

1928年直隶福建省。

1934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1935年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37年县治由丰州迁往溪美镇。

1949年9月3日全县解放,划归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隶泉州专区,同年改称晋江专区。

1971年属晋江地区。

1986年归属泉州市人民政府。

1993年撤县设市(省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

现辖3个街道、21个镇、2个乡、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和福建南安经济开发区,共28个乡级政区;辖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79个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