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曲靖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曲靖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味县,属益州郡。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为建宁郡治所。

从三国至唐天宝年间,为建宁郡、庲降都督、南夷校尉、宁州、南宁州总管府治所。

隋末废味县,唐初复置。

唐武德二年(624)改南宁州总管府为南宁州都督府。

唐武德八年(625),南宁州都督府改为郎州,唐开元五年(717),复为南宁州,移治石城。

唐天宝九年(750),设石城郡,辖普么、磨弥等部。

宋代石城郡属大理。

元宪宗六年(1256),设石城千户、普摩千户。

至元十三年(1276)石城千户改为南宁州、普摩千户改为越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南宁州改南宁县。

元代误认古曲州、靖州在此,因改石城郡置曲靖路。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曲靖卫,二十三年(1390)置越州卫,二十八年(1395)裁越州。

清初沿袭明制,南宁县辖3里。

清康熙五年(1666)曲靖卫、越州卫并入南宁县和沾益州。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里改乡,设东、南、西、北4乡。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

清嘉庆十五年(1810)乡改保甲,置20保、209甲。

1913年,南宁县改名曲靖县,属滇中道。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47年,为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50年3月,成立曲靖县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县、马龙县,并入曲靖县。

1961年4月,复置马龙县。

1965年7月,复置沾益县,曲靖县驻城关镇。

1970年为曲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3年9月,撤销曲靖县、沾益县,设县级曲靖市。

1997年5月,撤销曲靖地区设立地级曲靖市,原县级曲靖市分设为麒麟区、沾益县,名称沿用至今。

西汉至南朝为味县地。

汉属益州郡。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北周、隋、唐为南宁州地。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平州(治今西平街道),贞观八年(634),改西平州为盘州(今贵州普安),州城渐废。

天宝末为南诏、爨部地。

宋大理时为易陬笼,隶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交水县,属霑益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曲靖府,裁交水、石梁、罗山3县并入沾益州(即州辖县)。

天启五年(1625),移州治于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顺治十六年(1659)霑益州治自今宣威市移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雍正五年(1727),割沾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顶以北之地设宣威州,以南沿为沾益州,属曲靖军民府。

1913年,府州改县,沾益州改为沾益县。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50年3月,成立沾益县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县,并入曲靖县,驻沾益镇(今西平街道)。

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沾益县、曲靖县,以两县区域设立曲靖市(县级)。

1997年5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曲靖市(县级),设立麒麟区和沾益县。

2016年3月28日,撤销沾益县,设立曲靖市沾益区,名称沿用至今。

古称铜濑邑。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铜濑县,属益州郡。

东汉作同濑。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唐初设同起县,属南宁州,天宝末废。

两爨时为西爨曲轭。

南诏称曲轭川,属拓东节度。

后期设纳垢部,为滇东三十七部之一,宋大理国沿袭,属石城郡。

元初改称纳垢千户,辖易龙百户,属磨弥万户府。

至元十三年(1276),改纳垢千户为马龙州,属曲靖路(短期曾隶仁德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撤通泉县入马龙县,隶曲靖府。

明弘治七年(1494)改设流官知州。

清代沿称马龙州,隶曲靖府。

1913年,撤州设县,改称马龙县,属滇中道。

1950年3月,成立马龙县人民政府,属曲靖地区专员公署。

同年10月,改设3个区。

1958年10月,撤销马龙县建制,并入曲靖县。

1961年7月复置马龙县。

1997属曲靖市。

2018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马龙县撤县设区,设立曲靖市马龙区,名称沿用至今。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建同劳县,属益州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改为建宁郡,隶之。

西晋晚期至东晋初,更名同乐县,仍属建宁郡。

南齐为宁州及建宁郡治。

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复置同乐县,隶朗州。

唐天宝前期,属爨沿置同乐县;后期,属南诏,废同乐县改设夔鹿弄川,川治设今县城南鲁昌,隶拓东(今昆明)节度。

宋大理隶石城郡(治驻今曲靖)。

元至元十三年(1276),废落温千户所设置陆梁州,隶曲靖路总管府(府治今曲靖)。

北部置芳华县,南部置河纳县,皆属陆凉州。

明初,陆梁州沿置,隶曲靖总管府。

洪武二十年(1387),改陆梁州为六凉州,后六、陆二字同音,写作陆良州。

洪武二十八年(1390)置陆凉卫,治今旧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增设陆凉卫(军事机构),卫署今鲁昌。

永乐五年(1407),迁卫署驻今县城。

清康熙八年(1669),裁撤陆凉卫归陆凉州,移州治于卫城。

1912年,废州为县,改设陆凉县,隶云南省都督府。

1913年,改“凉”为“良”,更名陆良县,属省辖,名称沿用至今。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47年11月,改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属宜良专区。

1954年,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设曲靖行政专员公署,改属。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7年曲靖撤地建市,隶属曲靖市。

汉为牂牁郡漏江县地。

三国蜀汉属建宁郡。

唐置陇堤县,属南宁州,后废。

南诏为师宗部,以其首领师宗之名为部名,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属石城郡(治驻今曲靖)。

宪宗五年(1255)设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将师宗立为千户,隶落蒙万户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师宗千户领阿宁、豆勿、阿盈、豆卢吴四千户。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师宗千户升为州,为地方土司统治,属广西路。

明属广西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为师宗县,属广西直隶州,始有师宗县地名。

1914年属蒙自道。

1929年废道,直属省。

1947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成立师宗县人民政府,4月,师宗县隶属中共宜良地委领导。

1954年,宜良专区与曲靖专区合并为曲靖专区,师宗县隶属曲靖专区。

1958年10月,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

1959年2月析出泸西隶属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弥勒县,师宗与罗平2县合并为罗平县。

1961年7月,恢复师宗县。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7年属曲靖市。

秦代,为夜郎属国漏卧候国。

西汉置漏卧县,属牂牁郡。

三国蜀汉属兴古郡。

南朝梁废漏卧县。

唐代为盘州地。

南诏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仍为罗雄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将夜苴部、罗雄部改为罗雄州,辖亦佐县,隶曲靖路。

明永乐初年析亦佐县,直隶曲靖府。

万历十五年(1587)改土设流,改名罗平州,州治移至今罗雄镇。

1913年,废州改县,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37年,直隶于宜良督查专员公署。

194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8年9月,建立罗盘特区,县属罗盘特区辖。

1949年3月成立临时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成立罗平县人民政府,罗盘特区撤销,属宜良专区辖。

1954年宜良专区撤销,并入曲靖专区。

1958年10月撤销罗平县建制,师宗、罗平、泸西三县合并,称师宗县。

1959年1月,从师宗县划出原泸西县归属红河州,师宗县政府迁驻罗雄镇,称罗平县。

1961年7月,师宗县从罗平县分出,恢复师宗、罗平二县建制,同属曲靖专区。

1963年10月24日师宗县析出高良区六朋、六鲁、当别3个公社归入罗平县;11月26日,罗平县裁竹基全区13个公社入师宗县。

1970年曲靖专区改为曲靖地区,罗平县属曲靖地区行政公署。

1997年隶属地级曲靖市,名称沿用至今。

汉为牂牁郡谈稿县地。

三国蜀汉省谈稿县。

晋复置,属建宁郡。

唐武德四年(621)置平夷县,属盘州,后废。

唐天宝元年(742)入南诏,为磨弥部东境之地,属石城郡。

宋朝,县境为大理国夜苴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县境置罗山县,属普安路,辖平夷乡和巴兰乡。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于县境北部平夷乡置罗山县,治今旧城山,属曲靖路沾益州。

南部巴兰乡置亦佐县,治今亦佐村,属曲靖路罗雄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罗山县,建立平夷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北部改为平夷卫。

明永乐元年(1403),亦佐县改属曲靖府。

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改平夷卫为平夷县。

清代省亦佐县,平夷县改名平彝县。

1913年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47年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3月,成立平彝县人民政府,属曲靖专区。

1954年9月1日,改称富源县,名称沿用至今。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7年属曲靖市。

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置堂琅县(今巧家、会泽、东川一带),始有县治,属犍为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改称三绛县,属越嶲郡。

东汉永初元年(107),称堂琅县,属犍为郡国。

三国蜀汉属朱提郡。

西晋属益州。

东晋属宁州。

南朝齐属南朱提郡。

唐南诏为閟畔部驻地,置东川郡,属拓东节度。

宋代东川郡直属大理。

元初设閟畔万户府,至元十五年(1291)改閟畔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东川郡改置东川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东川府,改属四川布政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东川土府内附。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归流”设东川府。

清雍正四年(1726)复属云南。

雍正五年(1727)置会泽县,治巧家,六年移至今址。

1913废府存县,属滇中道,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22年恢复会泽县名。

194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5月18日会泽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昭通专区。

1958年10月1日撤会泽县并入东川市。

1964年12月15日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专区,1997年5月6日,曲靖地区撤地设市,会泽县隶属于曲靖市。

先秦时期东部属古夜郎辖地,中南部属滇国地。

西汉置𨚲鄢,属犍为郡,后废。

东汉并县入汉阳县。

蜀汉时复置县,改属建宁县(今曲靖)。

唐初为郎州地,贞观二十二年(648)析置麻州,后废。

南诏为磨弥殿部,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城磨弥部,属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为沾益州,隶曲靖路,州治石梁县(今宣威市河东营村)。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之。

明洪武十六年(1383),设沾益(今宣威城区)、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

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

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

翌年,参将尹启易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

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

雍正五年(1727)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治今宣威市榕城镇。

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

1913年,裁州设县,改为宣威县,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直属省。

1929年直属云南省。

194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曲靖地区。

1954年6月改名榕峰县,1959年11月恢复宣威县名。

1970年属曲靖地区。

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