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寿宁县大安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寿宁县大安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传说历史上此地庵堂较多,本村这个庵堂最大,故称“大庵”,后来认为“庵”字不好,改为谐音“安”字,故称。
原名大蜀,蜀与熟方言近音,改称“大熟”,亦作“大孰”,有大丰收之意,故名。
原名“凤阳”,因山形似凤得名。后以小溪水自西向东流向,且在前西溪村的里边称后西溪。
上洋桥下岩磜上有个观音厨,还有两个脚迹,过去曾有人在此拜佛,故称为佛磜,后方言谐音为今名。
相传早期有鲍姓在此居住,门下大溪有一个潭,故称鲍溪潭,1949年后简称为溪潭。
据《徐氏家谱》记载,徐姓迁居榛子坑后,见村中小溪似彩带,两岸青山狭长坑,故更名彩坑。又传官府派人来此督办挖坑炼银(现亦遗存废洞废坑多处),而称“采坑”,后人又将“采”字加草字头改村名为菜坑。
南宋年间,朝廷因在本村开采银矿及官兵驻扎所需,将矿区周围的田地变为国有的官田,称为官田场,并在此设立横林局,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命名为“红场”。1981年恢复原名。
村在犀溪中游河畔,故名。
本村处于半山坡,原名“半山”,因山深林密,定居时主要生产木炭,故称为“炭山”。
村后面有一岔,村民原以生产木炭为生活来源,故称“炭岔头”。
原名龄溪,又名龟浦,主村村底因处于沿溪的外洋、山边村的前头,故改名为村头。
村在泮洋通往鸡公坪一岭的中间,故称。又因村中多岭且蜿蜒曲折,房屋依山而建,随山岭延伸,故称半岭。
因水源充沛,故称。
村对面山半岭有一个亭,村在亭下溪边,故称“亭下溪”,解放后简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