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6个社(居)委区,16个村委会,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业入口5.6万人,耕地面积3.8万亩。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环绕西南,105国道、308省道、漯阜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这里还是阜阳市最大的蔬菜及畜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年创收3000余万元,在25公里的颍河大堤两侧建有全国最大的香椿樱桃生产基地,春季呈现出“千亩椿香,万株樱红”的景象;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化工、医药、筛网、塑料等行业成为该镇工业主导行业,其中筛网产品行销全国,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商贸市场繁荣,拥有全国最大的医药市场,城关镇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集散重镇。 |
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城北6公里处,素有“太和县城的北大门”之称。全镇现辖50个村(居)委会,210个自然村,6.77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总面积82。27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20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9611万元,财政收入1000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438元 地理位置 旧县镇位于太和县南部,向南紧邻县城,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公里。地处东经115°14′21″至115°19′06″,北纬33°11′20″至33°17′27″。东邻关集镇,北靠双浮镇,东北隔谷河与郭庙乡,西与高庙镇,税镇接攘,南与城关镇为邻,西南隔颍河与大新镇相连。 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旧县镇系太和县的交通枢纽,皖西北的交通重镇,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显著。具备五大优越条件:第一,105国道和308省道交汇于镇的三角元处,南连阜阳、北达亳州、东通蒙城、蚌埠,西出界首入河南镜内。第二,界—阜—蚌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东与合徐高速相接,西于京珠高速相接而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中。界—阜—蚌高速公路在太和境内的唯一出口距三角元仅500米。第三,漯阜铁路横贯境内,并在旧县设有客货两运站。目前正在进行技术改造的漯阜铁路已纳入国家铁路营运网中,日通过列车10—15对列,完全具备吞吐各种大批量货物的能力;从明年起,将有上海——乌鲁木齐、郑州——杭州等6对客运列车通过。第四,颍河绕旧县集镇而过,并在旧县集沿岸建有四大货运码头,日吞吐量可达万吨以上。第五,句阜阳机场35公里,距合肥机场280余公里,距郑州机场近300公里。通过他们可迅速飞抵全国各地。 人文历史 旧县镇历史悠久。“旧县”之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千余年前,早在北宋宣和年问,万寿县由原墙迁到旧县,更名为“泰和”元初置入颖州,大德入年复置县,改“泰”为“太” 县城迁至现址,旧县由此而得名。 古时的旧县市场繁荣,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10多个省的商贾云集于此。乾隆十六年就有县志记载:“该镇本土人少,徽、川、山、陕之人多,太和第一市镇也”。山西人在此建有山西0馆,伊斯兰教建有清真寺,至今完好。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这里成为旧县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税镇镇座落在颖河岸边,位于太和县城西北部,西于界首市接壤,是太和县的西大门,全镇辖9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10984户,人口4.5万人,耕地3.9万亩,镇域呈东西狭长,面积约42.6平方公里,308省道、漯阜铁路横穿全镇东西,颖河、万福沟相切而过,水陆相映,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我镇是装饰材料和斯膜绳加工集散地,产品辐射全国,沿颖河一线优质黑油椿享誉全国,被誉为太和县贡椿的发源地。界太工业走廊穿越全镇,颖河第一大闸——耿楼大闸如一条巨龙,盘卧在镇东部的沙颖河上,发展优势较为突出。被誉为“太和县后花园”的耿楼枢纽生态观光旅游业已经县政府论证,即将开发;界太工业走廊经济工业集中区已经形成,规划面积65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面积15万平方米,目前已有9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入驻,已投产5家,在建2家,新引进2家,其中,已投产的伏特电源,环宇木业,天福木业,君达木业四家企业年产值均超亿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一期工程开发50亩,新开发两条660米的街道;启动了特色经济长防林工程,以沙颖河治理为契机,建成13公里的沙颖河香椿和速生杨特色经济长防林带,面积约1200亩,同时在沿万福沟一线发展速生杨500余亩;大力整合了土地资源。我们利用工矿区建设5座轮窑,对吊窑遗留下来的荒废地进行开发和整治,全镇年新增工业产值4000多万元,增加精养水面近50亩。积极做好土地复垦工作,新复垦李湾小学土地15亩。2008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5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378万元,财政收入688万元,招商引资1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5元,连续两年被县政府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经济运行综合指标位于全县前列。 |
皮条孙镇辖10个村委会,人口24177人,耕地2.5万亩。该镇塑料专业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绳网集散中心,有“日出万丈,绳网天下”的美称。目前,该镇规模以上企业1家,私营企业47家,专业市场交易摊位、店铺1000家,绳网产品上市量200多吨,日销售额200余万元,从事加工、营销人员5000多人,年销售额达3亿元。 |
据《太和县志》载:唐贞观元年(627),置百尺镇于此,宋改万寿县。宣和年间改为泰和县,移县治于今旧县镇。后此地又改为玄墙集。清避康熙玄烨讳,改称原墙集。清至民国时期设原墙镇。 1948年解放,历为原墙乡、原墙区、原墙公社驻地;1980年由原墙公社划出原墙集和两个自然村建为原墙镇。 1983年撤社并入原墙镇。 1992年2月,撤销原墙区,合并原墙镇、名利乡、北刘老寨乡设立原墙镇。 原墙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面积57.7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138个自然村,总人口55171人。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红芋、棉花等,经济作物有薄荷、药材、玉米等。原墙烧饼闻名全国,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称。 |
倪邱镇地处太和县北部,105国道纵贯南北,黑茨河横穿东西,辖33个村(居)委会,146个自然村,总乡镇人口5.3万人,土地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万宙。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芝麻、玉米、红芋。倪邱镇粮食市场辐射全国十几个省市,人发制品直接出口欧美,薄荷生产曾被授予“全国簿荷生产状元镇”。 |
太和县李兴镇位于县城西北部,处于两省三县市(安徽省、河南省,太和县、界首市、郸城县)交界处,是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全镇人口6,7万人,耕地6.9万亩,桔梗种植面积6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桔梗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桔梗系列产品远销韩国、 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镇中药材种植除桔梗外,还有白木、白芍、白芷、紫丹参等。 李兴镇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生产基地+ 农户”的产品化经营格局,每亩桔梗年均收入2000-3000元,农民生活较为富裕。桔梗生产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鹏宇中药材有限公司、利民中药材有限公司、三得利药材公司为该镇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达1000万美元。中药材专业市场沿街收购门市部100多个,日交易量5—7万公斤,交易额20—30万元。 |
大新镇位于太和县西南部,面积64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村委会,142个自然村,耕地61790亩,人口5.3万人,是一个以农为主、商贸并重的近郊型乡镇。太临公路穿境而过,颍河自北向东绕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 大新镇系清朝“两广”总督徐广缙的故乡,土特产“玉皇贡椿”,远近闻名。全镇有乡镇企业、个私企业329家,初步形成以制药、棉纺、麻纺、窑业、预制、腌制、木材加工、商贸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八大产业。 |
肖口镇位于太和县城西南,距县城13公里,面积57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14100户,55137人,土地面积55806亩。该镇是农业大镇,盛户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经济作物以果蔬、薄荷为主。邢小街山药以细嫩、汁多,入口甜脆而名扬全国,远销各地。 肖口镇现有各类企业116个。铅业生产和麻纺行业是该镇支拄产业。 |
先前一关姓人家在此摆渡,为关渡口,后渐成集市,称关集。1949年成立关集区。 1958年成立关集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乡。 1992年撤销关集区,合并关集乡、阎庙乡、唐路乡设立关集镇,并沿用至今。 关集镇位于太和城东10公里处,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60812亩,下辖26个村委会,农业总人口47578人、非农业人口1480人。京九铁路、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硬面路。关集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有小麦、大豆、脱毒红芋、薄荷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畜牧养殖业、渔业发展迅速。 |
古时境内曾建有象征“幸福、吉祥、和谐”的三座塔,后兴集市,称三塔集。解放前设三塔乡;解放后设三塔区;1954年撤区并入原墙区;1969年成立三塔人民公社,属原墙区;1979年划归关集区;1983年改为三塔乡,属关集区。 1992年撤销关集区,合并三塔乡、天宫乡、八里姜乡设立三塔镇,并沿用至今。 三塔镇西邻黑茨河,京九铁路、界阜埠高速公路、太利路、太三路、龙伍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为主。依托红芋种植的优势,该镇有“三粉”加工的传统,“粉面、粉丝、粉皮”已远销到江苏、浙东、新疆等地。 |
双浮镇地处太和腹地,辖29个村委会,127个自然村,总人口约46000人,耕地49769亩。105国道纵贯全境,交通便利。该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和家庭手工业,坚持质量数量并重,实行扶优扶强。人发市场目前有7大行所,日交易额60万元以上;木材市场蒸蒸日上,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 |
蔡庙镇位于太和县西北部,面积54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3.3万人,3.8万亩耕地。太郸路和旧许路穿境而过,原蔡路贯通东西,交通便利。蔡庙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产品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优质小麦、养殖、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废旧塑料加工五大主导产业。生产是纯红芋粉丝,色泽白亮,柔韧耐煮,口感爽滑,很受消费者青睐。 |
明末清初年间此地建有“孔子庙”“老子庙”“佛祖庙”,称三庙堂集,简称三堂集。1949年建政设三堂乡。 1956年成立初级社和高级社。 1958年成立三改公社三堂营。 1969年改为三堂公社。 1983年改今名三堂乡。 1992年撤销三堂区,合并三堂乡、赵寺乡设立三堂镇,沿用至今。 三堂镇地处太和县东北部、308省道和京九路交汇处,建有县级火车站三堂集站,199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镇建设示范镇。辖28个村委会,121个自然村,4.37万人,耕地6.3万亩。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红薯、玉米为主,为全县粉丝、生猪屠宰、良种繁育等基地。 |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苗集得名。古称临淝镇,古老集镇,且多苗姓,故名苗集。1958年属三改公社。 1961年设苗集公社。 1981年改苗老集公社。 1983年设乡。 1992年撤销三堂区,合并长春乡、苗老集乡设立苗老集镇并沿用至今。 苗老集镇辖区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人口4.7万人,是典型的农业镇。西连京九铁路三堂站,东连山东东营至九江高速公路苗集出道口,308省道横贯东西,交通较为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