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庙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544亩,人口5800人,辖34个村委会、128个自然村。太和至清浅公路贯穿南北,正在建设中的界首至涡阳公路横穿东西,全镇乡村道路通车里程达45公里。农业特色突出,有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大棚蔬菜3000亩、优质葡萄等水果800亩。农产品加工稳步发展,淀粉加工企业17家。 |
宫集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辖18个村委会,耕地5.9万亩,人口40159人。京九铁路、毫阜高速公路、龙伍路从该镇穿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该镇不断拓宽发展思路,逐渐探索出了适合该镇的经济发展之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粮经作物面积比基本上达到5:5。以张营、刘营两村为重点的规模养猪业发展迅猛,全镇10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十几户,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劳务经济稳步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外出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宫集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北临亳州,南接利辛,东隔淝河与涡阳县高公镇近临。全镇68平方公里,辖安丰、界洪、牛楼、朱庄、钜阳、园春、育才、宫大等8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5.8万亩耕地,人口40483人。
|
坟台镇位于大京九铁路三堂站西,西邻105国道,南靠308省道,省级公路高光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镇辖46个村委会、246个自然村,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人口8万余人,是阜阳市农业第一大镇。该镇农贸市场繁荣。土特产有纯绿豆“粉皮”、 “元子(丸子)”等。享有“元子之乡”、“三粉之乡的美誉。 |
洪山镇位于太和县北部、105国道西侧,面积75平方公里,辖30个村委会,14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8.2万亩,总人口6万人。近年来,洪山镇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业结构调整和禽畜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13079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17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2元。 |
清浅镇辖20个村委会,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农业人口3.3万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镇。油路覆盖率98%,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交通较为便利。农业种植主要以棉花、辣椒、桔梗等经济作物为主,粮经比例4:6。养殖业主要以牛、羊、兔、鸡为主,规模养殖厂18家,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工业主要以棉花加工业为主,年产值达1000万元的加工企业工有3家。全镇棉花种植面积达8500亩,以清浅集为中心,已成为方圆百里最大的棉花收购、加工、销售集散地,形成了棉花专业市场。 |
五星镇位于太和县中部,辖24个村委会,104个自然村,耕地4.14万亩,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41733人。五蔡路、双清路穿境而过,105国道纵贯南北,界洪河、黑茨河绕境而过。 五星木材专业市场是从2002年开始逐渐兴起壮大的一个专业市场,其规模在2004年迅速膨胀,现有木材行89家,主要集聚在105国道及双李路两侧,其中双李路杨油坊集37家,105国道两侧及商城52家,有独立经营和股份经营两种方式。日交易额80余万元,从业人员近万人,从事木材分捡、锯解、装卸人员5000多人,外运大型卡车每天停放30余辆,日均外运20余车。 该镇筛网一条街占地100多亩,总投资规模达2000多万元,年销售总额3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从业人员近千人。 |
清有高姓人家在此建座全神庙,后起集,故名高庙集。民国时期设高庙乡;1947年解放;1948年建政,1951年土改;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7年转为高级社;1958年成立高庙人民公社,后变革频繁,多次分合,于1979年为县辖高庙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高庙乡,属蔡庙区管辖。 1992年2月撤区并乡,仍置高庙乡。 1999年2月4日撤乡设镇,名称沿用至今。 高庙镇距太和县城西北约15公里,全镇共辖8个村委会,48个自然村,2.5万亩耕地,农业人口2.3万人。 |
清末,桑姓、唐姓自山东枣庄迁此立村,以桑、唐二姓名桑唐营,简称桑营。1958年设桑营大队划属倪邱区;1961年成立桑营人民公社,属洪山区管辖;1969年撤区并社,复名桑营公社,1979年复名桑营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桑营乡,属洪山区管辖。 1992年将三店乡、桑营乡合并设桑营乡;1997年12月撤乡设立桑营镇并沿用至今。 太和县桑营镇处于阜阳市最北端,与古城毫州仅一桥之隔,西北与河南相邻,位两省三县之交点。105国道纵贯全镇,交通便利。下辖26个村委会,97个自然村,人口3.8万,面积6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6万亩,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
大庙集镇位于安徽省太和县西北部, 北邻李兴镇,南接蔡庙镇、东连赵庙镇,西与界首市新马集镇以东蒲沟相隔,重要县道太郸路纵穿全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全镇总人口51375人,面积52.3平方公里,耕地51335亩,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大棚蔬菜、红芋、中药村等,200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 32500万元,一、二、三产所占比重分别为3:1: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7元。 |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阮桥而得名。以大涧沟上有一桥邻阮香铺而得名阮桥。桥周围本无住户,后因刘园集迁此遂成新兴集市。1955年设阮桥乡。 1958年改公社。 1983年复置乡。 1992年斤沟乡并入。 2001年10月18日撤乡设立阮桥镇,并沿用至今。 阮桥镇辖25个村委会,84个自然村,人口4.3万人,耕地6.5万亩,是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建有全国首家通过认证的板蓝根GAP基地。 |
双庙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文卫日新月异,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全国体育先进之乡和全国闻名的书画之乡。双庙集位于黑茨河畔,集镇建设蒸蒸日上,中药材专业市场配套齐全,设备先进,供销、工商、金融、治安等服务行业以一流的优质服务诚迎天下商贾。双庙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湿润,物产丰饶。交通极为便利,双洪路横贯东西,东接105国道,双清路纵穿南北,北连河南省内地,20分钟可达界阜蚌高速公路,45分钟可到京九大铁路。 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以小麦、大豆为主。中药材种植为本镇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桔梗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南韩、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养鸡为主的养殖业异军突起,积极发展鲜活禽产品出口创汇。交通极为便利,双洪路横贯东西,东接105国道,双清路纵穿南北,北连河南省内地,20分钟可达界阜蚌高速公路,45分钟可到京九大铁路。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有1.8万人从事务工和其他第三产业,思想先进,业务素质良好。 招商引资 双庙镇党委、政府坚决破除小农意识长期形成的认识障碍、素质障碍、体制障碍和环境障碍,进一步开拓创新,更新观念,秉承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唯一现实选择。进一步审视镇情、村情,找准优势,放大优势,用足用活各项招商引资政策,既千方百计地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又千方百计的治理好经济发展环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用足用活各项亲商、富商、安商政策,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实施细则,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坚决保护在该镇投资兴业者的权益不受任何侵犯,保证他们来得放心、干得安心、过得舒心。 特色产业 双庙镇陶洼村位于该镇西南部,2220人,2387亩耕地,桔梗种植面积1438亩。由于在地理上紧靠桔梗种植基地李兴镇,桔梗的产业化生产让陶洼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一是桔梗种植效益显著。桔梗种植周期一般为3—5年,药材长成后,每亩收入3500多元,平均每亩每年收入1000—700元,仅此一项每年收入118万元,人均500多元。 类似于二道贩子的经营)专业户50多户,他们走村串户,既方便了群众卖药,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有加工药材专业户,他们老少齐上阵,脱皮的脱皮,冷冻的冷冻,分检的分检,披丝的披丝,每人每天收入30—40元,各尽所能,都能找到挣钱的门路。 城镇建设 双庙镇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环境质量,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双庙镇各村总支、与全体党员签订秸秆禁烧目标责任书。 、讲大局的生动体现。 调解工作 双庙镇在开展人民调解“百日会战”活动中,结合实际,严格落实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利用村级人民调解员优势,认真完成了前两阶段工作任务。该 小麦 镇通过前一阶段会战活动,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镇人民调解工作“三个不”“三个有”。在工作目标上坚持做到“三个不”:事不过镇、调不过周、民不转刑。在工作程序上做到“三个有”:即受理纠纷有登记、调处纠纷有协议、巩固成果有回访。确保“百日会战”取得应有成效,目前全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件,并按照包保到案、责任到人的要求进行了分解,及时化解了矛盾,消除了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
胡总乡位于太和县城西南角,地处阜阳颍泉、太和、界首3市县交界处。北面同本县大新、肖口镇毗邻,东南面和西南面分别同阜阳市闻集和界首市泉阳等镇接壤。胡总乡距太和县城和阜阳市仅13公里和40公里,距界首市也只有30公里。同中心城市距离较近,是胡总乡区位条件一大优势。 |
郭庙乡位于太和县城东北15公里,308省道穿境而过,辖29个村委会,人口4.5万人,耕地6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薄荷、药材、饲草等。.
郭庙乡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在现在的乡政府所在地就是一个商品集散地。从前马既是牲畜又是劳动工具,郭庙就以马匹交易而闻名,故取名“马厂”。民国时期,属茨谷区。解放后,设置原墙镇,郭庙一带属原墙镇管辖。1992年撤区并乡后,与原来的宋集乡合并,成立新的郭庙乡。
郭庙乡地处太和县中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地肥沃。黑茨河、谷河、界洪河是郭庙的主要河流,另外还有太阳河、上白涧、中白涧、下白涧、港沟等多条河流沟渠,水力资源丰富,年降水量800多毫米。该地气候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夏温差大,夏季最高气温达39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达-12摄氏度。 |
因镇政府驻地二郎庙而得名。明初,王大郎、王二郎两兄弟从枣连庄移居于此,同为移民的田龙、田虎两兄弟横行乡里,王氏二郎不畏强暴,为民除害,以命相博,重伤死亡。百姓念其义举,立庙祭祀,名二郎爷庙,俗称二郎庙。1948年设乡。 1953年成立初级社。 1958年为二郎大队,属坟台公社。 1961年8月成立二郎人民公社,属坟台区。 1969年并入宫集公社,为二郎大队。 1980年恢复二郎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二郎乡,属宫集区。 1992年2月撤销宫集区,合并二郎乡、苏寨乡设立二郎乡。 2016年9月12日撤乡设镇,沿用至今。 位于太和县东北部,辖19个村委会,人口3.1万,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4.9万亩。京九铁路纵穿全境。 |
赵集镇位于太和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5.5万亩,辖29个村委会,4.4万人。漯阜铁路、太利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爱国土义教育基地一——草寺烈士墓已被阜阳市定为红色旅游最点。近年来, 该乡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狠抓结构凋整,努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初步形成了面积5500宙的杨树育苗基地,300亩的香椿基地,10000亩花生种植基地,5000亩的瓜果蔬菜种植基地,5 50亩的果木林基地,3000亩的山药种植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