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三国时期,曹操80万大军为了能从水上运输战备物资,特意挖了人工河,原名曹河。此处有一条通向含山县的汊河,一条通向和县的汊河,一条通向无为县的汊河,由此得名三汊河。1949年后,原三汊河乡政府设立在此,后合并到汤沟镇。故而得名三汊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
因这里的居民姓汤居多,且在长江边缘沟坝较多,故而得名汤沟社区居民委员会。 |
1949年前属无为县太平乡(原太平乡包括现在的流泗、砀山和张桥),当时这里还是一片乱坟岗。1949年后,1954年砀山学校辅导区在此地设立曙光学校,故而得名曙光村。 |
据说此地域是“太平军”放马的牧场,名为马场地;1949年后为“马圩乡友谊社”,后更名为“马圩乡胜利社”;1960年改为“马圩乡永城大队”,1963年以后划为“汤沟人民公社福利大队”和“三汊河乡永城大队”;2005年乡镇合并,两村并为一村,取名为“马圩村村民委员会”,故而得名马圩村。 |
明代年间,科举考试中出了三名举人,后村为纪念设庵堂,名为三元庵,故而村得名三元村。 |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良田的西边地面忽然夜间上长,甚有成山之势。人们唯恐良田长成高山,自发的组织起来,手拿铁锹将长高的地面挖平。但是,白天特地挖平后,一夜之间又长起来,就这样白天挖夜间长只高不低,老百姓犯难了,一天清早,一白发老人前来指点,他说:“你们要想这山不长,除非你们晚上将铁锹插在土里,明天就不会长了。”大家按照老人的说法做了,结果第二天早晨真的没有长了,但是铁锹拔起来一看,每把铁锹上面都染有鲜血。从此,山就不长了,据说,这白发老者是明朝宰相刘伯温,他所指点的是治死龙脉,不让长山。因为,每天早晨就长成山,所以人们就叫“早映山”,故而得名早映村。 |
1949年后,江桥、程村、蛮张、山卞、流泗、丁滩、姚村等自然村为流泗乡;2006年,江桥、流泗、余桥三个村民委员会合并,故而得名为流泗村村民委员会。故而得名流泗。 |
1949年期为姚王乡,1958年大跃进时树立三面红旗,故而得名红旗村。 |
建国初期属柿子树乡,此地兴办一所光华小学,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撤乡设社成立大队,起名叫光华大队,2002年并村后改名光华村村民委员会。 |
1958年大跃进期间改为前进大队,故而得名前进村。 |
因旧时沿外河埂处村庄修建有一座石板桥,后因地理位置好形成小集市,故得名“新板桥村”。1927年,张恺帆同志在大革命失败后为掩身份在板桥小学担任教员从事共产党地下革命活动,后由板桥小学而更改村名,故而得名板桥村。 |
据83岁的汪先清老人回忆:建国初期此地属于柿树乡、当时古庄套汪的祠堂里面有一颗很大的柿子树,柿树乡和后来的柿树汪由此而来。那时的朱家、汪小、高基一带取名进军村寓意是大兵渡江的意思,时任乡长张子候号召全乡村民缴纳粮食任务比赛,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进军村全面完成任务,获得了冠军。故而更名为冠军村村民委员会。 |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姓黄男子和一姓马女子在天河里摆渡,相识相知结为夫妻。他俩乐善好施、帮危助困。有一次在摆渡时夫妻俩看到河对岸有人落水,二人在救人后不幸力竭而命勋天河,被救村民有感于二人的大恩,年年烧香祈福。在二人摆船的渡口取名黄家渡和马家渡纪念二人,后来由于行政区划,二者合二为一,故而得名黄马村村民委员会。 |
由楼梯孙自然村的村名得来,1952-1957年称为楼梯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规划为汤沟区三汊河人民公社楼梯大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