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项城市新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项城市新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紧靠泥河故道,原河上有座木桥,名称无考;明弘治年间,泥河南岸双千顷王家,与泥河北岸八百顷孙家,结为姻亲,为行走方便,将原桥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桥,得名新桥,来往商贾皆从此过,久而久之,桥两岸形成集市,称新桥集,简称新桥。1983年新桥周围四个村(南村、内村、东村、西村)成立新桥村民委员会,1986年新桥村民委员会以泥河故道为界线分设新桥北村、新桥南村村民委员会,民委员会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位于河北岸,又统称为新桥北村。
紧靠泥河故道,原河上有座木桥,名称无考。明弘治年间,泥河南岸双千顷王家,与泥河北岸八百顷孙家,结为姻亲,为行走方便,将原桥向西移七百米,另建新桥,得名新桥,来往商贾皆由此过,久而久之,桥两岸形成集市,称新桥集,因此村位于泥河故道南岸,便称为桥南头。1950年因位于泥河故道南岸,新桥南部,便改称新桥南村。
孙姓来组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定居,成村名孙营。
明初,赵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来项城兄弟三人,老大居土楼、老二居郑庄(付集镇)南赵庄户,后因赵庄户地势低洼,又移居此地,成村后以姓定名赵庄。1981年因重名,更今名。
明初,曹、潘二姓由山西洪洞移民来项城,开始居曹小庄,后二姓分居,潘姓移此,名潘营。清同治二年(1862)潘有才创修寨,清宣统三年(1911)潘中行重修,名潘营寨。寨废复名潘营。后分东、西二村,称东潘营、西潘营。
明万历年间,李姓叔侄二人由山西洪洞移居,原住户也姓李,定村名为李营。清咸丰十年(1860)监生李万松、李松峰创修寨。清光绪元年(1875)李元章、廪生李春峰重修,名大李营寨(又名万全寨),寨废更名为大李营。1986年改称为北李营。
清乾隆年间,邓姓由邓井移此成村,后人口增多,更名大邓庄。1929年邓运斌、张玉恒、程桂清三姓,带领乡民合伙修寨,取名“三和寨”,寨废复名大邓庄,简称邓庄。
清代,林姓从张吴楼(高寺镇)移来兄弟四人在此建庄。以姓定名林庄。
明弘治年间,常姓居此,盖有楼,名常楼。后常姓衰落,将田产卖给高姓,高姓落户,村名沿用。清咸丰十一年(1861)监生高云亭等创修寨,清宣统三年(1911)文生高宝善重修,名常楼寨(又名德辅寨),寨废复名常楼。
从东存民庄(属付集镇)到西存民庄(即本村)长十余里,人称长营坡,为明末李闯王驻兵的地方。长营坡两头住的是老百姓,在东头的,后来人称西屯民庄。清同治元年(1862)樊景山、杨凤周等创修寨,清宣统三年(1911)樊心如、杨来云、丁洋中重修,名屯民庄寨(又名勇义寨),寨废仍名屯民庄。后演变为存民庄。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本吴姓,世居嵩南二十里之酸枣庄。始祖大公以明初军役繁难,避迁南来,其时同来者为二公,更雁行计凡七焉。大公卜项东之团村聚稍西大莲池坡,因家焉。二公居虹河南岸下虹桥,祖茔在城角楼。”清代,二公后裔迁来兄弟二人,长子建庄名张大庄,次子建庄名张小庄。
原名木庄,住有木姓,尚有木坟。清同治年间,木姓将庄田卖给县城(今秣陵镇)东关杨姓。杨姓迁来后,在“木”字前加一“杨”字,始成今名。
清初,贾姓在此首居,故名贾庄,后贾氏衰落,迁居别处。该地又有刘姓迁入,改名为刘庄。清代苑氏迁入并修寨,改名为苑庄寨,故名。
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此定居,建有楼房,故名。
元中期,呼姓两家贵族居此,建有楼房,东为呼大楼,西为呼小楼。后因战乱,呼姓避乱外迁,此地变成废墟。明初,师姓由山西洪洞移民师老家,后兄弟分居,兄从师老家迁至呼大楼成村,起名师大楼。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