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寻甸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寻甸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1年改为仁德大队,1971年为城关公社,1988年建仁德镇。位于县境东部,牛栏江西岸。面积11.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公路和昆(明)东(川)铁路纵横交错。辖南钟、学府、东发3个行政村。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饮料、食品加工业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
530129002001 121 云集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2 220 团结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3 220 塘子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4 220 麦场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5 220 易隆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6 220 钟灵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7 220 三支龙社区居委会

530129002008 220 坝者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1 121 金所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2 220 泽铁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3 220 竹沟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4 220 张所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5 220 小多姑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6 220 天生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7 220 草海子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8 220 摆宰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09 220 清海社区居委会

530129003010 220 新田社区居委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49年前称果马乡,1952年为第三区,1958年建大风暴公社,1966年改羊街公社,1984年设羊街区,1987年建羊街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4万。213国道过境。辖羊街、新街、甸龙、甸心、多合、三元庄、甜荞地、黄土坡、清水沟、长冲、大刘所、纳郎12个行政村。有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烤烟。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49年称桂华乡,1950年为柯渡五区,1958年改柯渡公社,1984年设柯渡区,1988年建柯渡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272.2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磨腮、可郎、新沙、新庄、猴街、乐郎、甸尾、柯渡、丹桂、长箐、木刻、松林、新村13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烤烟。盛产板栗,获国务院颁发的优质板栗荣誉证书。丹桂有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民国33年(1944)称瑞和乡,1949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三支队司令部,属寻禄县巧边区0昆明中心县委驻地,1952年为寻甸县第四区,1958年建马街公社,1963年改为马街区,1966年为马街公社,1984年设倘甸区,1988年建倘甸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59.3平方公里,人口3.7万。7204公路通过此地。交通方便。辖鲁嘎、碑庄、白章、马街、海子、新华、新平、德著、竹园、虎街、骂秧、计施宽12个行政村。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饮食服务业为主,有个体企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油菜、烤烟。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镇。1994年前称吉龙乡,1949年后为寻甸第六区,1951年为燎源公社,1964年设功山区,1988年建功山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409.3平方公里,人口3.7万。213国道过境。辖区内有棵松、八岔哨、功山、菜地、三保、甸头、以则、朵马嘎、横山、羊毛冲、纲纪、杨柳、白龙、云龙、尹武、哨上16个行政村。有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油菜籽、烤烟。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建东风公社,1961年改河口区,1987年设河口乡。位于县境东北、牛栏江西岸。面积440平方公里,人口3.1万。辖鲁冲、小街、营河、鲁撒格、化桃箐、海嘎、白石岩、双龙、撒米罗、水冒天、沙谷渡、米德长、十甲、黑箐、北大营、糯基16个行政村。有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烤烟。境内北部2.5公里处有一溶洞,景观秀丽奇美。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民国时属凤悟乡,1949年属河口区七星乡,1966年为五星公社,1988年设七星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1.7万。寻(甸)马(过河)公路穿境。辖七星、腊味、戈壁、江格、江外、高田、必寨7个行政村。水利资源丰富,牛栏江、马龙河纵横贯穿全境,并有凤龙湾大水库。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蚕豆、烤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方面军长征路居大汤姑,-总部在此发布《抢渡金沙江命令》。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明清时称八甲,民国时为郎华乡,1949年称龙华乡,1952年设第五区,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3年为柯渡镇,1966年复称先锋公社,1984年设先锋区,1988年更名为先锋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辖普鲁、鲁土、富鲁、木龙马、白子村、大窝铺、窑上、打磨箐、大竹箐9个行政村。有丰富的褐煤,储量3亿吨,磷矿达6.8万吨。有15个国家的地质学专家到此地考察过。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蚕豆。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乡境。白子村一带与追敌孙渡纵队展开激战,称“六甲之战”,为缅怀革命先烈,1978年在六甲贾白山顶建立一座红军烈士纪念塔。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民国时称九龙乡,1948年属禄新区,1952年属寻甸第四区,1958年建超英公社,1963年设马街区,1966年改燎原公社,1969年设鸡街区,1987年更名鸡街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204.7平方公里,人口3万。辖鸡街、泽和、耻格、极乐、黑山、南海、拖姑、古城、彩已、北屏、四哨11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特产板栗、核桃。境内泽和古城两村有红军长征纪念亭和红军洞。此亭被定为昆明地区和曲靖地区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凤合镇,云南省寻甸县县境西北部一个乡镇。

-镇情概况

  凤合镇位于寻甸县县境西北部,距寻甸县城97公里,距云南省会城市昆明140公里。地处东经102。56′至103。11′、北纬25。43′至25。54′之间,平均海拔2070米。东邻金源乡、甸沙乡,西接倘甸镇,南接六哨乡,北邻东川区、联合乡,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一般。 全镇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009年末,全乡总户数9859户,人口39244人,其中:农业户9148户,农业人口37898人;非农户数711户,非农业人口1346人。农业人口中,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3972个;从事农林牧渔业人数19253人;从事第二、三产业人数为3980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0.3%和16.6%。
  全镇国土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土壤主要为红壤土、黄棕壤土。境内河流有牛街河、新城河;拥有大小水库6座,年储水量285万立方米;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132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烤烟、马铃薯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 30834亩,人均耕地0.82亩,林地141238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02元。[1]。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49年前属寻甸郎华乡二保,1952年设板桥乡,1965年为板桥区,1966年改板桥公社,1984年置六哨区,1988年更名六哨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276.5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板桥、白栎、横河、马鞍山、恩甲、拖期、五村、五星、大村、龙泉、龙街11个行政村。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天然矿泉水饮料为主。农业主产荞子、大白云豆。1936年4月7日红二方面长征路过横河,为纪念在此牺牲的红军烈士,1978年8月1日,在横河立红军烈士纪念碑。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以前,一半属东川县乌龙区北河乡,一半属寻甸第四区凤仪乡,1959年属凤仪公社,1966年成立联合公社,1984年设联合区,1988年更名为联合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马店、北河、松棵、联合、三界、凹子、法安、落水洞8个行政村。农业主产玉米、油菜。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58年建燎原公社,1966年改金源公社,1984年置金源区,1988年设金源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2.7万。辖金源、沧溪、妥拖、小村、高峰、安秧、安丰、瓦房、龙潭9个行政村。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特产大蒜、生姜、花生、柿子。泥石流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辖乡。1949年前属麒麟乡要三保,1952年置甸沙乡,1958年置甸沙管理区,1960年改甸沙公社,1965年划属金所公社,为甸沙大队,1980年更名甸沙乡。位于县境中部,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6万。乡府驻地东南面有一天然形成的断陷湖盆“清水海”,即“寻甸”四景之一的车湖。辖甸沙、海尾、鲁六、苏撤破、麦地心、兴隆、红果树、老村、治租9个行政村。农业主产马铃薯、玉米、菜籽、烤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