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阳王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阳王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北魏斛律光屯兵柏壁时,此地即有驻兵纪事,其兵寨后扩成村,久称寨里。1981年1月,因县内一名两地,村治已展延到阳王庙(即稷益庙)附近,遂改寨里为阳王。
因在阳王村北,故名北头。
唐代为天台寺主持所创,故名禅社。清乾隆间,以该村居民聚落在峨嵋岭丘陵、沟壑中,遂更名为禅曲。
地处峨嵋坡脚,南高北低,来村要上行,故名上庄。俗称庄里。
裴氏首居于此形成聚落,又因古时祭神时长期为首庄,故名裴社。
原为苏、阳两姓住地,故名。
西张、东张、张村原为一村,名张村。清光绪三年(1877)大旱,绝大多数人饿死逃走,张姓绝迹,后来仪姓人来此,住在东巷的叫东张。
明嘉靖年间,辛姓人居此形成聚落,故名。
北魏后期,东魏曾饬阎姓将军驻此设营镇守,对抗西魏,因史说名,故名阎壁,今村郊尚有将军庙遗迹。
始建于唐末,初名赵家寨,为赵氏住地,后石姓迁入,因家族众多又居沟北,遂改为北石庄。元中叶后,杨、梁二姓相继迁来,杨家发展迅速,但苦于久旱无水,乃仿羊(谐杨)盼水释义,于明末又改北石庄为北池村。
原称南史庄,位于沟南,系史氏垦殖首创,元中叶后,杨姓徙入,家族发展迅速。此地干旱,乃仿羊(谐音杨)盼水释义,于明末又改为南池村。
东魏(534)年时,北平侯刘毅将军在北侯率兵拒守,对抗西魏,刘氏后勤基地即设于此处沟内,故名刘谷庄,后因聚落日众,居民延及峪口,且古语中,谷与峪同音通用,故于清光绪年间改称刘峪庄。1917年改为刘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