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盈江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盈江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平原镇地处县城,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旅游景点胜多,民族风情浓厚。是盈江县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连接15个乡镇的桥梁和纽带。平原镇是由原平原镇、岗勐乡及莲花山乡合并而形成的一个镇,全镇国土面积386.3平方公里。东与新城、旧城两乡镇相接,南与弄璋镇相邻,东南的山梁林地与陇川县的护国乡接壤,西与昔马、太平两乡镇相连,北与勐弄乡接壤。 平原镇是盈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市场完善,商品交易繁荣,是盈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通讯设施,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 平原镇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各种亚热带农作物栽培和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大盈江和盏达河贯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民族风韵浓厚。 平原镇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是盈江县粮、蔗主产区之一。大盈江两岸风光秀丽,依山傍水,素有天然公园之美称,凤尾竹环绕的自然村寨,具有浓厚的傣族风情特色。平原镇具有很好的旅游业开发前景,且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动植物种类繁多,具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旅游景点简介 大盈江风景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允燕山佛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盈湖公园是县城中一个美丽的景点;还有闻名盈江坝的户勐温泉渡假村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旧城镇古称乘龙镇,依山傍水,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经的主要出口集镇之一。唐、元代曾设“押西城”、“镇西路”。干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驻地,故名旧城。镇政府驻地旧城街,民国年间曾设“盈江设治局”,解放初期是盈江县委、县政府驻地。有盈江最早的民族中学、省立小学和第一所民族医院。曾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边陲文明古镇之一。

旧城镇位于盈江县城东部,距县城19公里,是盈江第一道东大门。位于东经98°12′13"——98°41′28"和北纬24°39′28"——24°46′57"之间。辖区土地总面积133.96平方公里。东与油松岭乡山水相连,南与岗勐乡毗邻,西北与新城乡隔江相望,北与梁河县接壤。下辖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66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0人,占总人口的93%。现有机关站所21个,职工人数126人。初级中学1所,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9人,教职员工60人;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7所,8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19人,教职员工160人。有村卫生室13个,形成了以卫生院为中心的卫生防疫网络。

资源概况 旧城镇实有耕地面积27212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土地资源有播支筷子会发芽的美誉;林地面积121945亩,森林覆盖率达45.3%;宜林、宜草荒山3500亩。

旧城镇物产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矿。种植业以水稻、甘蔗、玉米、小麦、蔬菜、豆类、薯类为主,近年来发展了亚麻种植、大西洋订单洋芋,麻崃山、新抛山的反季节蔬菜受到大众青睐。甘蔗生产是旧城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曾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级商品粮和甘蔗基地。2004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8883亩。养殖业主要以水牛、黄牛、羊、猪、鱼、禽类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了欧盟水牛、稻田养鱼等项目,畜牧业发展迅速,2004年畜牧渔业产值达1013.44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3.3%。

经济概况: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473元,比2003增加了83元,增6%。共有乡镇企业865个,其中:有限公司1个,私营2个,个体862个,从业人员1136人。营业总收入2275万元,产值1950万元。

特色风味:旧城镇比较出名的特产有旧城街的碗豆粉、稀豆粉粑粑、全烤乳猪、东山蔬菜、贺勐黄笋、冷水花鱼。

那邦镇地处盈江县西部,东与铜壁关乡相连,北与昔马镇毗邻,西南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20.5公里,境内有29、30、31好界桩。辖区面积为87.35平方公里,1996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镇。镇辖3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4个党支部、11个机关站所、1所中心学校、1个武警边防检查站。全镇实有耕地面积1733亩,集体林面积10000亩,总人口341户1533人,其中:农业人口1486人,占总人口的98%,人口密度为17人/平方公里。共有0党员71名(预备党员6名),县财政供养人员63人(教师20人)。2007年末,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439.9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97.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26元。[1]
  那邦镇是一个热区资源富聚、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内连外通、区位优势突出、开发潜力较大的口岸镇。地势呈东高西低之势,最低海拔为210米,是全州海拔最低的地方。气候条件优越,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7C,年均降雨量2655毫米,终年无霜,十分适宜橡胶、胡椒、咖啡、香蕉、橘子等经济作物和各种名优木材种植。区位优势突出,处于“3.9”地段,即:与县城平原、缅甸第三大城市密支那和缅北贸易重镇八莫的距离均为90余公里,出境9公里便可与横跨缅甸全境的二战时期修建的闻名于世的史迪威公路接壤。同时,由于背靠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面临中缅界河拉咱河,与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拉咱市仅一河之隔,使得那邦自然风光、边境异国风情十分迷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已使那邦成为了我县、乃至我州连接缅北、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的重要枢纽。[2]。
弄璋镇位于盈江坝中心腹地、大盈江东岸,弄璋镇政府距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傣、汉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杂居的坝区农业镇。 弄璋镇是由原姐冒乡与弄璋乡合并而形成的一个镇,全镇国土面积345.6平方公里。东、东南部与陇川接壤,南与缅甸东部接壤,西与太平镇相邻,北与平原镇山水相连。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弄璋镇年平均气温20℃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平均日照2319.4小时。 大盈江从邦巴至崃哈沿护岸堤段顺流而下,主要河流有南怀河、拱另河、允线河等。地形呈东高西低之势,植被丰富,矿物、生物种类繁多,适宜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山区矿产储量大,石灰岩资源极为丰富,为全州之最。西部地势由缓变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有发展家、牧、渔业的优越条件。森林覆盖率大,珍贵物种繁多,具有南亚生物类群特色。坝区、半山区是盈江县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白石世家”、“昆虫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弄璋镇是盈江县粮、蔗、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境内建有德宏较大的糖厂——弄璋糖厂,“万象城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清代的允哏大白塔,佛教古迹青龙寺座落在海拔2300米的青龙山主峰上,登高远眺,可以看到盈江坝的全景。有地热资源3处,大盈江防堤绿村成荫、风景秀丽,是旅游渡假的风景名胜区。 发展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弄璋镇历届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弄璋实际出发,以农业为基础,狠抓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粮蔗、畜生产,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发慌私营经济,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强化教育科技基础地位,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经济体制框架,调动了种族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全镇经济稳步增长,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
盏西镇是盈江县第二大农业镇,具有有山坝并存的典型特征。美丽的槟榔江贯穿全境,点缀着盏西镇优美的自然风光。全镇水利和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盈江县重要的甘蔗和油料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优质稻良种繁育基地。几千年的文明进程,逐步造就了盏西镇各民族勤劳勇敢和进步向上的民族精神。 盏西镇地处盈江县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位于东经97°58′8″—98°16′12″,北纬24°58′10″—25°7′42″之间,南北跨径17.6公里,东西跨径30.4公里。东北与腾冲县和我县支那乡接壤,西南与芒章乡、苏典乡相连,国土面积351.4平方公里。 盏西镇辖8个村委会,67个自然村,10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14户,总人口21532人,其中农业人口21272人,占总人口的98.8%,人口密度6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6.24‰。主要居住着傣族、汉族、景颇族、傈僳族等民族,其中傣族10337人,占总人口的48%;景颇族4725人,占21.94%;汉族4717人,占21.9%;傈僳族1734人,占8%;其它少数民族19人,占0.08%。现有机关站所22个,职工人数300人;初级中学1所,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51人,教职工56人,;中心小学1所,寄宿制小学1所,村办小学32所,共1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多人,教职工153人;村卫生站12个,形成了以卫生院为中心的卫生院防疫网络。 耕地及经济概况:全镇有耕地面积39385亩,其中水田15629亩,人均0.7亩;旱地23756亩,人均1.1亩。2004年粮食总产6879吨,人均占有粮食319公斤,油料总产108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576万元,人均收入1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7元。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全境地形狭长,境内大小河流众多,汇入槟榔江后穿境而过,水源丰富主要以槟榔江为主,年平均流量11.23亿立方米,山与山之间呈波浪起伏状,河谷海拔900—1000米,山岭海拔1800—27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65天,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积温6480℃。镇内储藏铅锌矿、锡、锰、钽铌、硅、铝、钨等矿产,合作村、帮朗村、双龙村、松坡村、关上村、普关村等均有分布,狮子山、小地方、核桃寨等地正在开采,其余地方有待开发。另有石灰石、装璜石料、粘土等建筑材料。
卡场镇位于盈江县西北部,距县城平原52公里。东与勐弄乡接壤,北与苏典乡为邻,西、南与缅甸山水相依,国境线长41.66公里,有通往缅甸的大小通道18条,距缅北密支那仅86公里。 卡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镇,景颇风情、傈僳文化在这里交融。境内土地宽广、矿产丰富,河流众多,开发潜力大,而且具有丰富的森林、竹藤资源,是开发绿色产业的理想地区。自古以来,边境贸易往来频繁,改革开放后,卡场迅速发展为盈江县进出口重要的集镇,成为中缅边境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卡场镇地理位置为东经97°43′—97°54′,北纬24°51′—25°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5.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5.8公里,国土总面积284.12平方公里。地势结构为东南向西北逐步降低,中低山与小谷盆地交错相间,最高海拔2624.7米,最低海拔480米,相对高差2144.7米。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 土地宽广,热带、亚热带地区占有量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为2500毫米,年平均温度15—16℃。光照条件好,雨量充沛,是发展各种优质用材林和经济作物及热区水果、南药的理想地区。卡场属垂直立体气候,寒、温、热三种气候类型并存,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长。目前,以杉木为主的优质用材种植遍布全乡,草果已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 卡场乡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勐典、勐嘎两大河流,短程落差大,有多处建电站的天然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多,气势蓬勃的拱劳瀑布,雄伟壮观的麦东岩以及石龙、石鼓都是很好的旅游景点。由于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各种林、竹生长能力强,速生快,有国家珍稀植物红云香、扎桑、黑心木蓬等,野生山竹成林,一望无边,有待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硅矿石含量高达98%,白石头岩储量多达几亿吨,绿珠石、云母、水晶石、玻璃石、玛瑙石待于开发。 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卡场迅速发展成为盈江较为活跃的边境集镇。作为盈江县出口缅甸工业、机电产品等货物的重要通道,国内需要的玉石、木材、藤条、皮张以及甲鱼各类产品经卡场进入内地,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所占县额比重逐年上升。同时,卡场是通往缅北最大城市密支那最捷径的通道。现毛公路已修通,距卡场仅86公里,从盈江县城至密支那只有137公里,自古民间交往频繁,贸易往来不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卡场集镇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昔马镇地处盈江县西部,是祖国边境线上的一个高寒山区镇,位于东经97°44′55″——97°63′55″,北纬24°51′25″——25°16′23″之间。东南面与太平乡,南面与铜壁关乡、西面与那邦镇接壤,西北面与勐弄乡及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8.3公里。镇政府距县城55公里,距州府206公里,自古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最后出境通道,是盈江县的主要边境口岸之一。 全镇辖3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为337498.5亩,耕地面积20768亩,人均耕地2.5亩,林地178758亩,覆盖率62.5%。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1900户共9317人,其中农业人口1683户8306人,以汉、傈僳、景颇三种民族为主体。旅居日本、美国、泰国、裴济及港、澳、台地区14000多人,1990年11月9日被德宏州人民政府命为“华侨之乡”。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全镇海拔高差2580——820米,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66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3750毫米,最高年份降雨量达4800毫米,平均降雨170天,居全省之冠,年平均日照1060小时。昔马镇地形呈高山小盆地,从东北向西南呈长方形,北部山梁隆起,西部深谷多,呈掌状分布,属酸、碱性土地,有铁、铜、锌、硅矿藏,另有白云石、石灰石、高粘土等自然资源,以勐乃河水能为主体优势,可建1——5级梯形电站。
太平镇位于盈江县西南部,距县城12公里,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通道和震惊中外的“马嘉里”事件发生地,有通往邻国缅甸北方重镇八莫的洪崩河口岸的盈八公路,是盈江县至缅甸八莫、密支那的交通要道。坝区沿大盈江而下,辖区内江岸绿树成荫,是太平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太平镇是由原太平乡与芒允乡合并而成的一个镇,东与弄璋镇隔江相望,西与昔马、铜壁关乡接壤,西南与缅甸相毗邻,北与平原镇毗邻。辖区面积422.45平方公里,境内拥有德宏州最大的户宋河电站及雄伟的大盈东虎跳峡景区,现在又有大盈江虎跳峡一级、三级和四级大电站相继破土建设,山区植物生长茂盛,资源丰富,蕴藏量大,是开发绿色产业的宝地。坝区土地平整,全镇人均生产粮食列盈江县乡镇之首,是盈江粮、蔗、畜、荔枝的重要生产基地。种植作物主要有:稻谷、甘蔗、包谷、小麦、油菜、豆类等。主要居住着傣族、景颇族、汉族、傈僳族等多种民族。 地理气候太平镇坝区的气候条件与平原地区差异不大,年平均气温19.3度,年降雨量1516.2毫米,年日照2310.3小时,太阳辐射量年年137.31千卡/cm,平均风速1.2米/秒,具有昼夜温差大、干湿季节明显,雨水集中,全年分配不均等特点。干季表现在11月—4月,年降雨量占全年的11.9%,光质好,对冬包谷等冬种作物生产十分有利;雨季在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8.1%,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山地地形千姿百态,光、温、水、气、热的分布不同,形成的气候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有垂直性,山坝具有光照好、热量高、雨量充沛、气候条件比同纬地区优异,适宜发展粮食、甘蔗、香蕉等多种亚热带、温带经济作物。 资源优势 全镇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生物种类繁多,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亚热带水果的种植和生长。辖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主要有大盈江从北至南流经,还有护宋河、南奔江、芒崃沟、北大沟等多条大沟渠贯穿太平镇。太平镇的芒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他曾经是盈江文化的传播地,推动了盈江文化事业的发展,芒允古镇曾经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通商口岸,昔日边关商贸的繁华,芒允有“小上海”之俗称,历史上、世界版图就有“芒允镇”之称,这里的手工作坊加工的豆腐、酱油、梅子酒,享誉州内外,40年代前曾大量出口南亚地区,目前产值可达十余万元。
新城乡位于盈江县东部,距县城31公里。东与梁河县接壤,南与南底河为界与旧城镇相望,西与石人山梁为界与平原镇、莲花山乡毗邻,北与芒章乡相连。东西最大横距23.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9公里。 新城文化历史悠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系原干崖宣抚司驻地和爱国民主人士刀安仁先生的故乡,“边塞伟男”刀安仁的坟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竹木成林,有着1904年引种在凤凰山上的中国第一株橡胶母树,有迷人的槟榔江风光,还有大佛寺、望月楼等多处景点,是理想的旅游景观区。拥有装机1.89万千瓦的德宏州第二大电站——槟榔江水电站,盛产柑桔、柚子、菠萝蜜等热带水果,是盈江县粮、蔗生产基地乡。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地形从东北到西南略呈三角形,东北高西南低,槟榔江由北至南奔流而下,现底河自东向西南边缘与槟榔江交汇流入大盈江。最高海拔2371米,最低海拔82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8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有霜期40天,年日照2865小时,年均降雨量1464毫米。这里矿藏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生物种类繁多,植被较丰富,适宜各种农作物、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种植和生长。辖区内有东西两条公路,且毗邻潞盈路,交通运输较为方便。
油松岭乡位于德宏州盈江县东部,地处东经98°5′29″——98°14′28″,北纬23°6′42″——24°44′45″之间。距县城56公里,其中26公里属柏油路,30公里属弹弹石路,各村公路已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乡。油松岭乡东与梁河接壤,西与旧城相接,南与陇川护国乡毗邻,北接梁河县芒东乡,东西最大纵距15公里,南北最大横距14.06公里,国土面积108.6平方公里,辖四个村委会,22个自然村,71个村民小组,有水田面积8931亩,旱地面积2614亩。总户数2819户,总人口13165人。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全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云雾多,气温低,年平均气温13.5℃,平均初霜期10月24日,终霜期2月28日,无霜期238天,年平均降雨量1640毫米,平均降雨179天,年平日照2390小时,日照百分率27.28%,年平均大风日25天,春季大风日20天,占80%,自然灾害频繁,霜冻、低温、干旱、洪涝、冰雹、风灾只有轻重之分,矿藏有煤、硅等,硅矿后多,探明储早为2千万吨,另有白云石等建筑材料,植物品种丰富繁多,野生动物兽类有:獐子、熊、野猪、猴子等,禽类有野鸡、锦鸡、猫头鹰、斑鸠等。全乡共有大小灌溉沟渠54条,共计154公里,并涉及南底河、大盈江两个堤段,其中:南底河堤长2公里,涉及两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800多亩;大盈江椿头塘堤段长1公里,涉及四个村民委员会,3800多亩面积。 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巩固提升粮食、畜牧业、冬马铃薯、茶叶、无公害蔬菜、林业等支柱产业,为旅游投资开发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因地制宜,引导发展新兴产业。
芒璋乡位于盈江县东北部,距县城64公里。 芒璋乡东南与腾冲、梁河接壤,南与新城乡相毗邻,西与勐弄乡为界,北与盏西乡相连。东西最大横距2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公里。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芒璋乡全境地形狭长,从东北到西南略呈圆形,东西两侧山梁较高,东南为宝石、银河村,西北为鲁洛、璋刀、相帕村。海拔最高点为鹰咀山2787米,最低点为朗外河968米。境内峡谷地带平均气温18℃,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300天左右,属南亚热带山地雨林气候,年降雨量充沛。海拔在1800米以上的气温较低,整个地理环境成立体气候,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山苍子、核桃、板粟、木瓜、梅子、茶叶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果,乡内河流槟榔江贯穿全境,主要河流芒牙河、芒章河、朗外河注入槟榔江。
支那乡是盈江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是一个山坝为一体傣族、景颇族、傈僳族、汉族杂居的民族乡。“支那云海”、“大娘山”自然风光在德宏享有盛名。支那傣家“光帮”是全国仅有的民间文化遗产。支那乡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旅游自然资源,并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一、基本情况支那乡位于盈江县东北部,槟榔江上游,是盈江县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距县城94公里。位于东经97°07′47″—98°11′28″,北纬25°06′36″—25°20′02″,海拔1040米至3404.6米,属高寒山区。东北与腾冲县猴桥镇相连,东南、西南与盏西镇、苏典乡毗邻,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乡内辖5-7号界碑,有三条边境通道,国境线全长18.1公里。全乡共有5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496户,12885人,乡辖区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和汉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全乡共有国土面积375.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为36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坝区面积为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总面积中:国有林地216308.6亩,集体林地和集体用地346397.9亩。全乡有耕地面积19027亩,其中,水田8982亩,旱地10045亩,人均水田面积0.69亩。2004年全乡遭受了历史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7.20”特大泥石流洪涝,致使全乡经济比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263万元,比上年减44万元,减3.4%,其中:第一产业1127万元,比上年减5%;第二产业15万元,比上年减40%;第三产业121万元,比上年增15.7%。农民人均纯收入704元,比上年减14元,减1.9%,人均占有粮食162公斤,比上年减90公斤,减35.7%。 二、独特的自然气候,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支那乡平均海拔1700多米,海拔落差2000多米,年平均气温13.3°c,无霜期长达324.4天,年日照2364.5小时,年降雨量2586毫米,全乡山地面积辽阔,诸多原因,使支那乡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也孕育了支那乡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冬季来临时,站在山头向下眺望支那坝子,只见云雾缭绕,自己犹如神仙一般腾云驾雾,心旷神怡,让人顿生闲云野鹤的念头,这就是独特的“支那云海”,这样奇特的景观每天一般持续3~4个小时,让人看了流连忘返。
苏典乡是德宏州唯一的一个傈僳族民族乡,历史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边塞战略要地。是盈江县出入境的重要通道。苏典乡地处盈江县西北部,距县城53公里。东与支那、盏西两乡接壤,南与勐弄、卡场两乡连接,西北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东西最大横距2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61公里,境内有7号至14号界桩,国境线长43.3公里。全乡土地面积428平方公里。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 全境地形从东北往西南略成三角形状。山体状况为多高山峡谷、少平地;最高海拔2800米,最低海拔640米,海拔差2160米,平均海拔为乡政府所在地1700米。高低海拔的悬殊性,形成了苏典“一山分两季,隔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年平均气温13.3℃,最高气温30℃,最低温度零下4℃,全年无霜期250天,年日照1500—1800小时,年积温3500—4000℃,年均降雨量3553.5毫米,年平均大风期为45天,属明显的寡日、低温、多雨、半年雨水半年霜的气候。 境内旅游景点丰富,有鲜艳夺目的杜鹃花,有会翻山岭的九掰石,拥有雄壮入云的大尖山、像脑山、摩天岭和木龙河四叠水大瀑布,草原式的黄草坝等,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想境地。 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有大小河流7条,年平均流量1.05亿立方米。 矿产有花岗石、石灰石、粘土、石英砂、铁等。 自然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白眉猴、长臂猿、穿山甲、狗熊、野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乡境内都能亲眼目睹,各种贵重具有药物价值的国家级保护植物都能看得到。草场资源也很丰富,而且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养殖业的开发。 乡内土地宽广,有热区和冷区两大类型地块,4个村均与缅甸相毗邻,有通往缅甸口岸通道若干条,中缅贸易往来频繁,极具发展潜力。 旅游景点及民间风情简介 乡内有丰富的天然景观和悠久的民族文化正待开发,许多中外游客身临苏典都为之拍手称绝。苏典口岸是我省西北部通往缅甸、印度较近的一个通道,由苏典途经中缅8号界桩、龙塘、辉新、蚌瓦、西嘎坝、昔董坝可直接到达密支那,途中风光秀丽,游人留恋忘返。 美丽的天然景观有: 黄草坝旅游景点、 勐嘎河景点、 神护关景点 等。
勐弄乡地处盈江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北与卡场镇、苏典乡为邻,南与莲花山乡接壤,东与盏西镇相连,西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接。 勐弄乡自古就是边塞战略要地和旅游景观区,有威定边疆的云南八大关之一的“万刃关”;有海拔2500米、怪石林立、石柱冲天、尽观缅甸密支那风光的高梁宫。国土面积228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3公里,辖区3个村委会,22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景、傈3个民族共9088人。 地理气候及资源优势 境内平均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为13.4℃,年平均降雨量为23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2%。土地、水利、草场资源丰富,有约3万亩的轮耕地,适宜茶叶、林果种植和生长,具有发慌绿色产业和畜牧业的优越条件。 土特产以“勐弄大蒜”和“勐弄茶”为主。现有勐弄乡茶厂一个,有茶园面积5086亩,茶叶属高山云雾茶,茶质优良,全乡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向建设“万亩茶乡”的目标奋进。蕴藏有磷、锰、硅、龙门玉等矿石,有待开发利用。勐弄河、勐典河水能蕴藏电量19.62万千瓦,已开发利用的仅640千瓦,仍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苏典、卡场两个边境乡(镇)口岸公路和交通要道必经之地。电力资源丰富,是勐嘎河、勐典河、勐弄河三条河流各级电站的输电要道,现已建设一条220千伏双回变电输电线路穿越境内。 我乡丰富潜在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电力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投资开发的好地方,在今后的发展中,乡党委政府依托优势,提出了“茶畜富乡、企业促乡、基础强乡、科教兴乡、环境立乡、依法治乡”的发展思路,到2010年实现人均“一亩茶叶、一头大牲畜、一亩经济林果、实现人均纯收入1500元”的奋斗目标。如有意到我乡投资开发的贵商,我乡党委、政府将按上级有关规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并竭诚提供热情优质的服务。
铜壁关乡位于盈江县西南部,距县城46公里,北与昔马镇、那邦镇为邻,南与芒允乡接壤,东与太平乡相连,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25.2公里,是通往缅甸密支那的重要通道。铜壁关自古就是边塞战备要地,明代末年为抵御外敌入侵和威定边疆,修筑边关重卡——“天朝铜壁关”。境内设有云南省铜壁关天然林自然保护区,生长有堪称“独树成林”的榕树王和环境优美的“凯邦亚湖”,是旅游观光的理想境地。 全乡辖4个村委会,2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乡有农业户数1241户,5676人,其中:景颇族820户,3744人,占总人口数的66%;汉族411户,1872人,占33%;其他少数民族10户,60人,占1%。全乡有国土面积300.9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9人。耕地面积8177亩,人均1.44亩,其中:水田5050亩,人均0.9亩,旱地面积3127亩,人均0.6亩。2004年粮食总产112.72万公斤,人均19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元。区位、资源优势:境内除乡政府所在地戛独为山区盘地外,其他均为山地,最高海拔2877米,最低海拔240米,形成寒、温、热并存的立体气候,有发展种植、养殖的自然优势。目前可开发利用的万亩闲置荒山,那里属于亚热带气候,可以种植优质木材,也可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咖啡、坚果、胡椒等。有意者可到实地考察开发。
533123400001121盈新社区居民委员会

533123400002122盈腾社区居民委员会

533123400003220盈胶社区居民委员会

533123400004220盈峰社区居民委员会

533123400005220盈湘社区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