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中泉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中泉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49年解放以后,于脑泉设五区,辖脑泉、龙湾、常水、三水、南华五乡。

1953年增设青阳乡。

1955年改名为中泉区,1958年成立中泉人民公社。

1961年体制调整时,白水、大水、常生、葫麻水和崇华分出,成立三水公社,驻大水。

1965年两社合并,为中泉公社。

1982年体制调整正式成立脑泉村。

1949年解放以后,于脑泉设五区,辖脑泉、龙湾、常水、三水、南华五乡。

1953年增设青阳乡。

1955年改名为中泉区,1958年成立中泉人民公社。

1961年体制调整时,白水、大水、常生、葫麻水和崇华分出,成立三水公社,驻大水。

1965年两社合并,仍为中泉公社。

1982年改公社为乡后正式设立中庄村,沿用至今。

解放前属景泰县中泉乡第四堡,解放后属8区第4乡,1954年属青阳乡,1955年合并山水乡,后属彭家庄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为中泉公社青阳大队,1961年体制调整时,将白水、大水、红岘台、崇华、常生、葫麻水大队分出,成立三水公社,驻大水。

1961年至1964年为三水公社所属。

1964年属中泉公社。

因1982年村民委员会修建于红岘台村,后再无搬迁,直至2003年6月翻修,2015年新建,后再无更改,沿用至今。

1947年设南华乡,后改名崇华,1961年体制调整时,白水、大水、常生、葫麻水和崇华分出,成立三水公社,驻大水。

1965年两社合并,仍为中泉公社。

1983年改公社为乡。

1985年正式命名为崇华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解放前属景泰县中泉乡第一堡,解放后属五区第一乡,1955年撤区并乡,属脑泉乡,后与脑泉合建脑泉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从中泉公社脑泉大队划出,成立腰水大队。

1982年体制改革后,正式成立腰水村。

1956年4月靖远县北山乡的西番窑、曾家湾、尾泉等村划归景泰县,增设建设乡,驻西番窑(今三合)。

1958年8月西番窑、曾家湾(张家台、宋家淌)、坪上成立三合大队,三合自此得名。

1982年体制调整后正式设立三合村,沿用至今。

1956年4月靖远县北山乡的西番窑、曾家湾、尾泉等村划归景泰县,增设建设乡,驻西番窑。

1982年体制调整后正式设立尾泉村,沿用至今。

"龙湾村,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型大弯。

黄河九曲,龙湾多娇,新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的黄河石林就高耸在这黄河两岸。

黄河石林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燕山运动,地壳运动、河床下切、风化、雨蚀,重力坍塌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

这里的村民说,他们的祖先得益有盘龙洞躲避土匪追击幸而避难,这个村庄才延续至今天。

现在这里也是当地人宗教信仰之地,故又名""兴龙寺""。

自1982年命名为龙湾村,沿用至今。

"。

解放前,葫麻水属靖远县。

1933年,景泰成立后,葫麻水划归景泰,属芦阳区。

解放前属景泰县中泉乡第三堡,解放后属五区第三乡,1955年撤区并乡,属常湾乡,后与常生合建常水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后,为中泉公社长水大队。

1961年体制调整时,白水、大水、红岘台、崇华、常生、葫麻水大队分出。

(1961年至1964年属三水公社),1974年从常水大队分出,建立葫麻水大队。

1982年正式命名为葫麻水村,沿用至今。

解放前属景泰县中泉乡第四堡,解放后属五区第四乡,1955年撤区并乡,属三水乡。

后建立白水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为中泉公社白水大队,1961年成立了由白水、大水、红岘台、崇华、常生、葫麻水组建的三水公社,成立白水大队。

1982年体制调整白水大队更名为白水村。

2012年5月翻新修建。

2016上报政府重建村委会,2017年3月于原址重建,再无搬迁,沿用至今。

解放前属景泰县中泉乡第4堡,解放后为五区第四乡。

1955年撤区并乡,属三水乡,后建三水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为中泉公社大水大队,1961年划至三水公社1964年三水公社撤销,仍归中泉公社。

1982年体制调整,正式命名为大水村,后再无搬迁,直至2010年9月新建,后再无更改,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