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中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中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明代,由洪洞县迁来樊姓兄弟三人,其中一人定居此地。按崞县有五阳之分,东有大阳,西有郭阳,北有咸阳,南有南阳,五阳缺一阳中,故取为中阳。
该村原名碾湾村,又名郭家庄。明代时,邻村北庄头更名为大阳村,为忌讳阳(羊)吃郭(谷)之隙,取该村东面的大狼沟为村名,得名大狼沟村。
宋朝前名为孙家屯,元末明初,此地为大阳孙家的盐场,名盐圪妥,也叫孙家圪妥。民国初改名为孙家庄。
明洪武三年,边姓独居于此村。因村址位于滹沱河畔,故名临河村。
相传,古时村名楼烦。宋初居住燕、齐两姓以东、西、南、北、中五庄之分,该村居北,改叫北庄头。明初燕绝齐迁,张姓自河北省枣墙县清河镇西口村迁来,按崞县当时五阳之分,得名大阳。
明代中期建村,因该村位于东,南,西,北,中五庄之中。故名中庄村。
相传,宋代为大阳村的一地庄,建村时按当时东、西、南、北、中五庄,该村居南,故名南庄,清代更名为南头。
相传,该村古时在挽头寺梁上,明初,齐姓迁居于此,叫龙虎湾。后因该村居于高崖之处,居民渴望有水,以意愿更名井沟。
相传,该村唐代建有石佛庙,起名石佛岗。明代自洪洞县迁来史姓一家,居住于此,以姓氏取名。改为史家岗。
相传,该村原有一“凭牛寺”。宋代被封为“崞禅侯神”,村落居其下,又在崞阳之东,故名东神头。民国年间,因居住条件分为两村。该村居下,故名下神头。
该村建于周末,名为芦芙城。元朝大德七年碑记云:“北兵南下,逃兵于崞之辛章”。明朝起叫新张村,后改为辛章村,何时更名及其含义无从考证。
该村因有练姓一家久居此地,起名练家庄。清康熙十八年五月,因大地震而使村庄毁灭,居民迁于原村附近的高地之上,因地储高岗,故更名为练家岗。
宋代,有姓上、姓封的两家居住此地,以姓氏取名为上封村。
明洪武年间,夏姓从洪洞县迁来,村北坐落在高山脚下,山谷之处,故名峙峪村。原为原平公社时张村牧马场。
该村原来系上封村的地庄,后自立村庄。因坐落在白泉山底的龙王庙下面,又位于崞阳之南,故名南神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