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昌平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昌平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因位于昌平城关北部,因此得名。 [详细]
  南口镇因南口村而得名,而南口村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形成,说起南口二字的来源,就不得不提这里的地势。西北起于八达岭,东南止于华北平原,延绵四十里崇山壁立、奇峰遍布,被称为关沟。南口就因位于关沟的南出口而得名,北魏时初称“下口”,北齐时称“夏口”;金至宁元年(南宋嘉定六年、即1213年)改称南口,并在此修筑城池,取名“南口城”。 [详细]
  因古为驿站,村口原有饮马池得名马池口。 [详细]
  因温榆河上游支流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在此交汇而得名。 [详细]
  城南街道因位于昌平城关南部,因此得名 [详细]
  东小口之名的由来,与海淀区东升乡的西小口一脉相承。当年这里有条古道,从清河地区向东北方向进发,一路至密云古北口,通向“口外”,差不多就是现在的火沙路沿线。东小口与西小口就是这条古道上的两个路口,因地理位置相对而得名。 [详细]
7、天通苑北街道 [北京市昌平区] 因位于天通苑北而得名。
  天通苑北街道是昌平区下辖街道。2012年12月31日,天通苑北街道正式从原东小口地区分出,街道办事处暂驻太平庄北街69号,辖区东至北七家,西至中滩村与太平庄村村界处,南至太平庄中街,北至北七家东三旗村界。行政区划面积约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4万,户籍人口约1.6万,人户分离人口约5万,流动人口约7.4万。天通苑北街道下辖以下村级单位,3个行政村及9个社区:天通东苑第三社区、天通西苑第二社区、……[详细]
8、天通苑南街道 [北京市昌平区] 因位于天通苑南而得名。
  天通苑南街道是昌平区下辖街道。2012年12月31日,天通苑南街道正式从原东小口地区分出,街道办事处暂驻中滩村北三街82号,辖区东至天通苑东区围墙,西至陈营村东小口村界,南至海淀朝阳区界,北至太平庄中街,管理15个社区和1个村(陈营村)。2012年12月31日东小口地区正式“一分为四”,天通苑南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和霍营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设立3个街道办事处后,原东小口地区办事处辖区剩余部分为调……[详细]
  是因有霍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最初称霍家营,后简称霍营。历史沿革《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有“霍营清代成村,称霍家营,今称霍营”的记载。 [详细]
  源于回龙观村,明代"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不幸被俘。迫于形势需要,兵部侍郎于谦拥立朱祁镇之弟、絣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接着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将称帝的弟弟贬为絣王。并限定朱祁钰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寿山明帝陵(十三陵)。朱祁钰被贬后,孤独悲凉,思念父母,却连上坟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回龙观这个地方,遥望天寿山,默默以心相祭,然后再含痛回府。后来,朱祁钰经常落脚的那座小庙就被称为回龙观。 [详细]
11、龙泽园街道 [北京市昌平区] 因辖区内有龙泽苑社区而得名。
  龙泽园街道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约12.3万人,辖佰嘉城、龙华二、龙华园等32个社区以及三合庄1个行政村。办公驻地拟设在现回龙观镇政府院内。……[详细]
12、史各庄街道 [北京市昌平区] 因辖区内有史各庄村而得名。
  史各庄街道面积约13.4平方公里,人口约12.24万人,辖农学院、昌艺园、领秀慧谷3个社区以及朱辛庄、东半壁店、西半壁店、定福皇庄、史各庄5个行政村。……[详细]
13、阳坊镇 [北京市昌平区] 因辖区内有阳坊村而得名。
  位于北京城区外西北,太行山支脉驻跸山下,距颐和园20余公里,毗邻海淀中关村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镇域面积40.52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近3万人。京密引水渠贯穿镇内。沙阳路、温南路、颐阳路和沙三铁路交汇境内,六环高速公路掠域而过。7路、20路、911路、914路公交车连通市区及四面八方。镇内各村柏油路相连,畅通的交通和优美的自然景色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001年2月,阳坊……[详细]
  镇域内山麓有温泉,地热资源丰富,古人称热水为“汤”,泉自山底流出,因而得名小汤山。 [详细]
  昌平南邵源于南邵村,南邵村建村于元代,因邵姓人居多,最早叫邵家庄,是南邵地区建村最早的村落。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