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辽宁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5]

辽宁省各市县区地名由来[5]

  明代名镇远堡,清初又叫小河山、小黑山。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析新民厅和广宁县地建镇安县,驻小黑山(今黑山镇)。1914年因与陕西镇安县重名遂依驻地之名改称黑山县。县城东北隅有小黑山,古上帝庙建于其巅。 [详细]
  因义州为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置义州卫。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义州。1913年改为义县。 [详细]
  原名锦县。名始于辽代,起源小凌河。据《奉天通志》载:“小凌河,辽称小灵河,金、元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热河省凌源县,迳锦县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锦川,县名亦取于此”。1993年撤锦县置凌海市,以地处大凌河入海口得名。 [详细]
  据《广宁县乡土志》记载,“舜封十二山以医巫闾山为幽州之镇故名北镇”。在明、清有广宁大山之称,至今广大群众仍称其为“大山”。两汉的无虑县,唐代的巫闾守捉,都是由医巫闾而得名。金代开始改为广宁,沿用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统一县名,因与湖南广宁县重名而改称北镇县。1995年设北宁市。2006年更名为北镇市。 [详细]
  营口在三国时称辽口,两晋时称历抹口,明朝时称梁房口,清代称没沟营,1866年(清同治五年)改称营口,是"没沟营口岸”的简化。1867设营口海防同知厅",清政府首次直接以营口命名地方衙门。《清史稿》在营口条下记载:清初有蒙古人在此张幕而居。《圣祖实录》载康熙二十七年"拨张家口外巴尔虎蒙古暂驻牛庄一带游牧",二年后分别安置在熊岳、奉天各地。《营口市志》大事记卷记载:"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因名营子。又因潮水沟在潮退时沟涸(无水),涨潮时沟没于水,故称没沟营。"1909年,设营口直隶厅,1913年,改营口直隶厅为营口县。1938年5月,析置营口市。 [详细]
  1957年营口市内调整区划,设站前区,为市中心,有营口火车站。 [详细]
  1957年营口市内调整区划,设西市区,位于市区西部。 [详细]
  清朝时,每年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后称为鲅鱼圈。1984年1月27日,撤销盖县鲅鱼圈乡,设立营口市鲅鱼圈区。 [详细]
  清初有马姓迁此定居,因家西面有一边沟,故称老边。1984年7月,营口市郊区更名为老边区。 [详细]
  原盖平县,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明代盖州卫而设。据史料记载,盖县境内,汉时设平郭县。金、元、明代设盖州。“盖平”之名,是取“盖州”、“平郭”两个历文地名的首字而得。1965年,改名为盖县。1992年11月3日,撤销盖县,设立盖州市。 [详细]
  因市内有唐朝建石桥而得名。1992年11月28日,撤消营口县,设大石桥市。 [详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地设置的阜新县。其含意有二说。一说是“山阜日新”。二说是“物阜民新”。当为此地物产丰富、人民逐年兴吐之意。1940年置阜新市。 [详细]
  清朝康熙年间,认定今海州区西山南坡是风水宝地,在此建庙。因蒙古语将“山坡”称为“海州”,寺庙命名海州庙,1940年,置阜新市海州区。 [详细]
  新邱,又作新秋,为蒙古语,意为新搬迁来的。1940年,置阜新市新邱区。 [详细]
  此地原称太平台,太平,为蒙古语人名。1956年7月阜新市孙家湾区改名太平区。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