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顺德区各镇街道地名由来

顺德区各镇街道地名由来

  明正统十四年,朱氏皇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绝。在冲鹤堡有一个叫黄萧养的农民,终于忍不住压迫剥削,率领十几万农民揭竿起义。期间他自立为"顺民天王"。虽然起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后来,在明景泰三年,朝廷批准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等地划出,设置顺德县。 [详细]
  伦教镇古称“海心沙”。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飘起了缕缕炊烟。沧海桑田海心沙,从一片沙丘逐渐发展成鱼米之乡,书香成风。这里堪称珠三角围海造田的典范。相传明朝时乡绅郑循斋治乡有方,朝廷赐“伦常教化”匾额以资褒奖,于是千年海心沙从此改成伦教。 [详细]
  勒流,古称“勒楼”。名字仍与珠三角的水路有关。缘起于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水本是向东流,但流到此地分出一条二级支流,逆转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叫做“翻滩水”,此地便称“逆流”(额流)。“逆”字顺德话读音“额”。但逆、额两字均意头不利,于是取其谐音“勒”字,改称“勒楼”。民国后统一写作“勒流”。 [详细]
  大良得名有两种说法:民间相传大良本名太艮,缘起于该地为古代的“太艮海峡”。明景泰开县时,乡绅报请朝廷高县城于太艮。而古时的文字是竖向而写的。皇帝御批时将“太”字下面一点写得太低,与“艮”合起来了,读起来就变成“大良”,故将错就错,一直称“大良”。另一说法是,”大良”应为古南越民族语音的遗留,意为“黄土地”。 [详细]
  容奇、桂洲现合称为容桂。容奇:该地古代本为西江支流边的一个小渔村,以境内容山、奇山两个小山岗得名。明清时期称容奇堡,清末发展成为商业港埠。桂洲:于南宋末年,南雄珠矶巷人逃难至扶宁岗定居,因岗上有三株较大的桂花树,故称桂花洲,以后逐渐简称桂洲。 [详细]
  原称龙津,是顺德地区最早受到中原文明熏陶的一方水土。相传东汉时此地出过一位姓陈的太尉,后人在村头建了一座陈太尉祠纪念他,地名因此而叫“陈村”。 [详细]
  古代时北滘所在地域曾是珠江流域的冲积层,故河网密布,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小河涌,而本地人惯称河涌为滘,所以有“百滘”之称,后因”百”与”北”语音相近,逐渐改称为北滘。 [详细]
  乐从所在地原为葛岸圩,史有记载“葛岸通津”之说。后来在长有六棵挺拔的水松树的一片沙滩上新开了一个圩市,因该处沙滩是锅底地,聚水又聚财,圩市生意很旺。大家都称之为“六松圩”。到了清末,各乡组织义军反抗清朝。各路人马云集该地步行前往攻打佛山、广州等地清军,旗号都写着“乐意顺从”,意即响应各路义军一致抗清。于是后人便把围绕六松圩、葛岸圩一带的地方改称乐从。 [详细]
  以江流曲折纡绕、势若蟠龙而得名。唐代建村时当地名为大岗墟。龙江的得名众说纷坛,据说是因当地有龙山、大岗,故合称龙岗,而后渐改称龙江。 [详细]
  此处最初的地形远望象锦鲤,故有锦鲤沙之称。在南宋咸淳九年,南雄珠玑巷97户居民,共33姓人家,躲避战乱南迁到此。1273年最初是由夏、谭两姓开村的。取古语“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二字为村名。既是夏谭两姓的谐音,又标榜为礼乐之乡。后世人有联佐证:“日照东海九州瑞气聚锦鲤;星临新涌一路祥光集杏坛。”(东海河、新涌河是杏坛人后来人工开凿的运河,是本地的主要水路交通大动脉。锦鲤是杏坛的旧称。) [详细]
  在清咸丰四年(1854),由仓门、三华两村的乡绅欧阳信、欧阳溟等人,联合沙头、矶头、桥头、良村、天壶、外村、星槎等村的商户,在当地共同设立一个圩市,取名“均安”,意为共同安居乐业。“均安”之名,虽然没有特别的传奇和典故,但寓意深刻,从中可见顺商的合作致富,和谐经商之道。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