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绥中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绥中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光绪28年(1902)六月,清廷批准分县设置。县取名绥中,出于求安靖平。绥,即安抚绥靖;中,即县治在中后所。“绥中”乃永远安宁的中后所之意。 [详细]
  中后所系今绥中镇地。明宣德三年(1428),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德请准于古林堡筑城设千户所,名为中后所。城高10米,周围2037.8米,城池深3.27米,宽6.54米。设门4座,东为润和,西为说泽,甫为歌薰,北为宁澜。所城东南又建有厢城,东南西三面周长1194.8米,设小门两座:东名威远门,南名镇朔门。中后所初属广宁前屯卫统辖,后改归辽东都司治下的前屯卫统辖,崇祯十六乍(1427),清兵攻陷中后所。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于中后所地置绥中县,所名废止。 [详细]
  清初建屯,当时是一片荒草甸子,又在中前所以西,故名。 [详细]
  名称始于清代顺治元年 (1644),当时该地是一片荒草甸子,两边靠近山丘,中间地势宽阔平坦,得名"宽邦甸子",后简称宽邦。 [详细]
  清初时,这里就有人居住,但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建起大王庙后,才以庙名做村名。 [详细]
  明天顺八年 (1464),有宛姓首居此地,遂名宛家屯,后谐音万家屯。 [详细]
  明宣德三年(1428),指挥叶兴置千户所于此,建城墙周长1778.6米,池深3.27米,宽6.54米,设城门3座,东门定远,西门永望,南门广定。北墙正中镶有石匾,刻:“中前所”三字。崇祯十六年(1643),清兵攻陷中前所。该地于民国年间开始简称前所。 [详细]
  该地北部山岭较高,明代在此建驿站,取名高岭站,现名高岭。 [详细]
  明洪武二十六年(门照),都指挥曹毅在原瑞州旧址建筑前屯卫城。周围2291米,高11.13米。城里驻扎军队,小部分屯田,大部分驻防。前屯卫初属广宁卫(今北镇县),后归辽东都司管辖。明正统年间(1436—1497),前屯卫城经备御毕恭等先后修缮,池深3.27米,宽6.56米。设城门3座。东门称崇礼,南门称迎恩,四门称武宁。全卫户口12193人,神没有备御公署、按察兵备分司、镇抚司等军事机构。明崇祯十六年(1643),前屯卫被清兵攻陷。该地在民国期间开始简称前卫。 [详细]
  该地地势洼平,历史上是一片荒草甸子。明崇祯末年有山东刘姓来此开荒种地,故名。 [详细]
  最初有马钟两姓来此落户,屯中建有古塔一座,仿于万宝山脚下,故名。 [详细]
  地名始于明代。因地处高地,明代于此修筑边堡,故名高台堡。 [详细]
  清康熙初年,有山东刘王二姓来此落户,刘姓善编蒲草墩子,初名刘蒲墩子屯。后人传说王姓家后小山中有宝,就改名王宝山子屯。现简称王宝。 [详细]
  该地有一条南北流向小河,名沙河。清顺治二年(1645),在此处设驿站,故名沙河站。 [详细]
  清康熙十二年 (1673),叶姓人家由山东迁来落户,因屯子较小皆叶姓,初名叶家小庄子,后简称小庄子。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