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源于辖区内“海边村”的扩大代称,加上本街道所辖区域在草海北边,其最大的观海公园草海北坡让人流连忘返,主街滨海大道也有“海边”之意,给人无限美感。 [详细] |
清道光《大定府志》写作“五冈”,民国《威宁县志》写作“五里冈”,即城北五里之山冈,形成地名后泛指毛家山以北大片区域,2011年规划建设五里岗工业园区。 [详细] |
“六桥”源于辖区内古迹六洞桥的简称,1991年建镇撤区前原草海镇的“六洞”办事处同样出此。《威宁县志》记载:“六桥烟柳堤,威宁八景之一,在城东南1公里草海中,由六洞桥、柳堤、望海楼、川祖庙、松坡亭组成”。 [详细] |
“陕桥”取自辖区内“陕桥村”,原写作“闪桥”,源于附近清水沟上旧时建有木桥,人马过桥闪动得名。 [详细] |
“开华”由辖区内“开华社区”地名升格代管,源于1958年创办“开华社”,当地成片的野木瓜树鲜花绽放,又值社会主义建设的春天,各族群众眼见开花结果,遂取“开花”为社名。因“花”与“华”同意,“开华”比“开花”文雅,后定“开华”为社名。 [详细] |
“雄山”源于辖区内“白岩社区雄山组”,“雄山”本是张家坪子附近的一个小山包,又名营包包,传旧时山下考取一秀才,其认为这山俊秀、风水好,遂美其名曰“雄山”。由“雄山组”到“雄山街道”,是地名的扩大代称。 [详细] |
“草海”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不管其区域如何变更,始终围绕在草海湖的周围。1962年合并葡萄、新关管理区,改称草海公社。 [详细] |
明代设有“腰站铺”,介于“乾海子铺”和“箐头铺”之间;“腰站”概元代设置的站赤,位于乌撒站和普德归站的中间而得名,供官兵休息和换马;民国《威宁县志》手抄本写作“南么站”(北么站在盐仓),威宁县志办点校本写作“南幺站”;新中国成立后写作么站沿用至今。1955年将第一区改称么站区;1953年建立瓜拉乡;1985年,“撤销瓜拉乡,建立么站镇”。 [详细] |
“民国九年,境内一小山形似古钟,故定名金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0年建立金钟乡,1959年改为金水管理区,1985年“撤销金水乡,建立金钟镇”。 [详细] |
“因附近有一小山形似香炉,故取名香炉山”。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市集名均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建立炉山乡。 [详细] |
“龙场”彝语为“火母嘎鲁秋”,意为竹林边逢龙日赶的街子。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龙场乡。 [详细] |
因境内公路旁的山腰有一块大石头,叫黑石头,故定名黑石头沿用至今。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收录。民国二十六年,威宁设九个区,黑石头是第九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黑石头乡。 [详细] |
“哲觉”系彝语音译,即彝族“哲觉”家支居住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3年设哲觉乡。 [详细] |
“观风海”由“官防海”音变而来。“官防海”历史悠久,清雍正朝鄂尔泰的奏折中就提到过“官防海子”,其名盖明隆庆六年设赵班巡检司后,官府在塘房海子设防而来。《大定府志》载:“官防海子,在城西”;民国《威宁县志》村寨名有收录。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1955年威宁第六区改称观风海区。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