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云南省各市州县区地名由来[3]

云南省各市州县区地名由来[3]

  “有谓华盖山为黎县主山,山上有宁寿寺为县中名胜,拟即根据于此,定名为华宁县。”可见华宁是取县境主山“华盖山”有山上的“宁寿寺”二名首字为名。 [详细]
  元初设洟门千户所,属巨桥万户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易门县属中庆路。《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县西有泉日洟源,讹作易六”,易门因讹传而得名至今。《元史·地理志》载:“县西有泉曰洟源,讹作易门。 [详细]
  原名嶍峨县,《清史稿》记载:“县治东北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得名”。嶍山、峨山连为一脉,古人取两山名之首字连用得县名,即“嶍峨县”。1930年嶍峨县改名峨山县。 [详细]
  《读史方舆纪要》卷115临安府宁州新平县:“明朝为丁苴白改夷所据。万历十九年,夷酋普应春叛,讨平之,置新平县。”取“新近平定”之意。 [详细]
  清光绪《全滇纪要·疆域纪要》第一元州直隶州“河道”称:“礼社江流至鄂嘉后即为元江,盖即州名所自始。”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以境内元江为名。 [详细]
  清道光《澂江府志》卷5《山川·胜景》载:“湖中孤山浮于水面,东南诸山岩壑嶙刚,悬窦玲珑。中有石肖二仙,皆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见。旧传仙人慕湖山清胜,因留其迹,故以名湖。”因湖水清澈,又名澂江。后来废除异体字,改为同音字“澄”,沿用至今。 [详细]
  保山,原名永昌。永昌一名之前原呼为哀牢,后为不韦(因秦时吕不韦后裔迁居保山金鸡,后人因“彰其先人之恶”,故名)。自东汉以后,始为永昌,其名称延续的历史较为漫长。“保山”一名起始的根源,在史料中没有准确而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名称的来源跟保山城西的太保山有着必然的联系。 [详细]
  以当地名胜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故称“隆阳”。 [详细]
  古名石甸,又作石赕,“甸”为“坝子”,因坝子南端今石鼓坡得名,后改名施甸。 [详细]
  龙陵古称“勐弄”,清初改为“龙陵”;其境东临怒江、西临龙江、中间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故而取龙江之“龙”、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之“陵”,称“龙陵”。 [详细]
  1935年由保山县(旧属永昌府)、顺宁县(原顺宁府)析置昌宁县,治今址,从原所属二府各取一字得名。取“昌盛安宁”之意命名。 [详细]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古时称“腾充”、“藤州”等。因该地为滇西门户,是通往印缅交通的要冲,故名腾冲。 [详细]
  昭通旧称乌蒙,清代云责总督鄂尔泰望文生义曲解乌豪为“乌暗豪敝”,因而在请示雍正皇帝改乌蒙府为昭通府的奏章中写到“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查通”,昭通由此得名。 [详细]
  清雍正九年(1731年),对昭通实行改土归流后,云贵总督鄂尔泰认为“乌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举前之乌暗者易而昭明;后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详细]
  鲁甸为彝语地名,意为彝族居住的平坝,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在鲁甸境内置古寨巡检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筑鲁甸城,设鲁甸厅,属昭通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设县,1958年11月,鲁甸县并入昭通县,1961年恢复建制。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