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内蒙古 > 呼和浩特市 > 清水河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历史沿革

[移动版]

唐尧时,为朔方幽都地。

虞舜,属并州地(今太原)。

夏禹,为冀州地。

商,封为同性代子国西北地。

周,为要服地。

春秋,为北狄所居。

战国时,林胡族在这里游牧。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征服林胡、楼烦,地归赵国云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

在今托克托县城北古城置云中郡。

在今喇嘛湾镇缘胡山东南,黄河东岸拐上村东山坡处置桢陵县。

《汉书.地理志》载:“云中郡,秦置……县十一,桢陵,莽曰桢陆”。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图集·并州·朔方刺史部》所载、所标,缘胡山正是喇嘛湾镇凤凰山诸山。

西汉,今清水河县隶并州定襄郡(郡治盛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村北),并设置桐过县(今小缸房乡城咀子山)、武成县(县城东,遗址元考)、骆县(今窑沟乡下城一带)。

东汉,定襄郡迁置善无县(今山西省右玉县南),隶属如故。

汉末,郡县并废,县驻地变为聚落(今村镇),桢陵更为箕陵。

魏晋,黄河以北地区为崛起的鲜卑族人所占据,为新兴寄治的一县。

北魏,今清水河县为代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畿内西部地。

在今王桂窑乡小火盘村南置昆新城。

道武初,割腊汗山地方百里以封库狄氏。

其后又置尖山(今北堡乡尖山村)、树颓(今故城在杨家窑乡境内)二县,取树颓水及山为名,隶朔州神武郡(今和林格尔县境内)。

北齐,今清水河县隶北道行台。

隋朝,为紫河镇属地,隶榆林郡金河镇(今大红城)。

唐,为胜州河滨县(今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东境)。

贞观三年(629年),隶关内道胜州榆林郡,河滨关(今喇嘛湾镇拐上村)即古君子津。

五代,地归契丹。

辽代,境内置宁边州,不领县,其东南兼跨德州宣德县地(今内蒙古丰镇市西南部),今清水河县隶西京道。

金建国初期,以宁边州置西军,统于西南面招讨使,隶西京路。

正隆三年(1158年),依外城建宁边县,产并为州所在地。

贞祐三年(1215年),改隶岚州节度使,次年,升为防御州。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宁边州,以其地之北半入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境内),南半入武州(今山西省神池西),并改旧隶德州之宣德县为宣守县,直隶大同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今清水河县属东胜卫,置千户所,隶大同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

永乐元年(1403年)废。

正统三年(1438年),复置。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又废。

崇祯九年(1636年),归化城土默特部编为一部两翼,分左右两旗,今清水河县属左旗。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清水河协理通判厅。

乾隆六年(1741年),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善岱、萨拉齐同时分设协理通判,隶属于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理事通判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城通判与归化、绥远二同知,共属归绥道,隶山西省。

光绪十年(1884年),改为抚民通判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厅为县,隶绥远省特别行政区。

民国18年(1929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置绥远省后,清水河县属绥远省政府。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共清水河县划归清平云(清水河、平鲁、左云)联合县,属晋绥边区。

民国27年(1938年),沦陷,属伪蒙疆政府巴颜塔拉盟。

民国28年(1939年),清水河县境内沿长城边猪毛草村以南,韭菜庄、暖泉、北堡等地划归清平(清水河、平鲁)联合县。

同年秋,又将井儿沟以北浑河以南地区,杨家窑、五良太划为凉和清(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联合县,同属雁北地委。

民国29年(1940年),大青山地区成立晋西北行政公署驻绥远办事处,下设绥西、绥中、绥南3个专署和绥东济南区,清水河属绥南专署,同时将凉和清县改为托和清(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县。

民国34年(1945年),清水河成立县政府,侨居偏关水泉堡。

民国35年(1946年),中共托和清县委改为工作委员会,划归右玉中心县委。

民国36年(1947年),和林格尔县政府与托和清县政府合并,仍称托和清县。

当时县境除一部分根据地外,其余大部分为游击区和敌占区。

1949年,清水河县全境解放。

1950年,清水河县改隶绥远省萨县专区。

1952年,萨县专区撤销,清水河县隶归集宁专区。

1954年,集宁专区撤销,改为平地泉行政区,清水河县改隶平地泉行政区。

同年,撤销绥远省,所辖地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

1995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