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筑赵长城东西横亘于境,长城南为北假,旗境南部属云中郡辖九原、安阳城辖区;赵长城北、阴山北大部属匈奴游牧政权统辖地。
秦朝时期,阴山南属九原郡临河县(治所今临河市北境内)辖区,阴山北部为匈奴游牧政权管辖地。
西汉时期,今旗境阴山南分属五原郡河目县和朔方郡临河县管辖。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外受降城设都尉(治所约在今旗新忽热苏木);阴山北部为匈奴游牧政权统辖地。
东汉时期,今旗境阴山南分属五原郡和朔方郡,阴山北属鲜卑草原游牧政权统辖地。
三国、西晋时期,今旗境属拓跋鲜卑管辖地。
[20]东晋咸和二年(327年),今乌拉特中旗中南部属后赵(羯族石氏)朔方郡辖地,中北部属代(鲜卑拓跋氏)统治。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今旗境中南部属前秦(氐族苻氏)朔方郡辖地,中北部属代统辖区。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今旗全境属前秦五原郡地。
后秦皇初二年(395年),今旗境中南部属后秦羌族朔方郡地,中北部属魏统辖区。
夏国龙升三年(409年),今旗境中南部属夏(匈奴铁弗赫连氏)统辖地,中北部属北魏政权统治地。
北朝时期,今旗境为北魏沃野镇镇戍地。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今旗境阴山南属西魏沃野镇辖区。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今旗境阴山以南属北周(宇文氏)永丰镇辖地,阴山以北属突厥族游牧政权辖地。
[21]隋朝初期,今乌拉特中旗境属丰州。
隋大业初年,改属五原郡,后为突厥地。
唐朝初期,为丰州辖地。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应归附的铁勒诸部之请,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故单于台(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北岸40里),辖有今河套以北地区。
有记载,回鹘“可敦城”曾建于今旗境西阴山北麓。
唐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大总管张仁愿筑西受降城在今旗西南乌加河镇北。
同时,安北都护府也设在此,今旗北境为突厥地。
唐开元、天宝年间,横塞军治在今旗境西阴山北麓。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今旗境东南部属晋天德军统辖,其余地区属契丹政权辖地。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至后周时期,今旗地均属辽统治。
辽天庆元年(1111年),今旗境海流图镇以东基本属倒塌岭节度使管辖地;以西为西夏黑山威福军司(治所兀剌海城,今乌加河镇境)管辖地。
[22]元至顺元年(1330年),置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此时兀剌海城约在今海流图镇附近),隶属甘肃行省。
明朝初期,今乌拉特中旗境阴山以南属山西布政使东胜卫管辖地,阴山以北属蒙古统辖,以后全境为蒙古牧地。
明崇祯六年(1633年),乌拉特部驻牧地。
清顺治五年(1648年),编乌拉特部为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亦称西公、中公、东公旗),今乌拉特中旗区域(包括原乌拉特中旗中东部和乌拉特后旗地区)。
清王朝册封图巴为乌拉特中旗镇国公爵位,并授札萨克职,世袭掌理旗务;册封巴克巴海为乌拉特后旗辅国公,授札萨克职,世袭掌管乌拉特后旗旗务,两旗属乌兰察布盟。
[23]民国时期,沿袭盟旗制。
民国三年(1914年),今乌拉特中旗境随乌兰察布盟隶属绥远特别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隶绥远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复归绥远省乌兰察布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绥远省地政局制《绥远省全图》中,乌拉特中公旗区域是从乌拉特中旗贝子府往西、往西北,包括今乌拉特后旗境在内;乌拉特东公旗区域在乌拉特前旗东北。
这与《绥远通志稿》所记乌拉特“中旗在狼山后,当前旗之西北”;乌拉特后旗“在阴山后,当前旗之东北方”,大体一致。
[24]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9日,乌拉特中公旗和东公旗和平解放。
1950年春,乌拉特东公旗人民政府成立,驻承囫囵。
同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中公旗、东公旗分别恢复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同年7月18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成立,驻本巴台庙,两旗隶属乌兰察布盟。
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设立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旗人民政府驻海流图。
1954年6月,将旗属第七区划归乌拉特前旗,同时将乌拉特前旗第二努图克划入旗境。
1955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人民政府改成人民委员会。
[25]1958年4月2日,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管辖。
1970年10月30日,划出旗辖西部9个人民公社,设置潮格旗,驻潮格人民公社。
1981年8月21日,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
2003年12月1日,撤销巴彦淖尔盟,设立巴彦淖尔市,辖原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五原县、磴口县和新设立的临河区。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