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西寺庄村

西寺庄村

  明永乐二年,该村有丁、曹、黄、寇四大姓居住,故名四庄村。后在村西南建一三教寺,遂改村名寺庄,后分为东、西、北、前寺庄。西寺庄村位于威县城北,距离威县县城33公里,全村438户,1669人,耕地3526亩。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有玉米、小麦。……。
  西寺庄村位于武安城区西北14公里处,北洺河北岸,属丘陵地区。相传,古时两村间有洪门寺,故名寺西庄。后寺宇颓败,村名渐衍化为西寺庄,清末民初为武安八小镇之一。全村共有960户,3900口人,均为汉族。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工商服务业等。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洺河两岸新开发有800亩高效果园。传统文化有高跷,竹马、旱船,跑驴,扇鼓和秧歌等。 ……。
  西寺庄位于口头镇政府驻地西北1.8公里处。东临口头水库。地处山区,多属石灰性褐土类。主要姓氏有:赵、苗、李。 ……。
  明代,该处有一寺院,人们依寺而居,形成村落,故名寺庄。后因地理位置居西,名西寺庄。明初为南乐县长泰乡地,明中期改乡为里。清代改里为社,属北十社。1929年先后属五区、一区所辖。抗日战争时期归卫河县。1948年为南乐县五区西寺庄村公所。1956年撤区建乡,为寺庄乡西寺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寺庄人民公社西寺庄大队。1984年改为寺庄乡西寺庄村民委员会。西寺庄村……。
  传:大约在唐朝时,在该地修建一座大寺院,名白塔寺。后形成村庄取名寺庄。解放后,以新河为界,分成两村。位于河西,故名。1946年为西寺庄村公所,属辉县第六区。1956年为西寺庄农业合作社,属峪河中心乡。1958年为西寺庄大队,属峪河公社。1983年为西寺庄村民委员会,属峪河乡。1988年属峪河镇。西寺庄村……。
  元末明初原系供香客到香泉寺朝山进香施舍茶水之地,明中期,施舍变为索价,路旁茶馆大增,逐渐形成两个村落,均叫寺庄,本村居西,得名。1948年属汲县第三区。1955年属太公泉乡。1958年为西寺庄大队,属太公泉公社。1983年为西寺庄村民委员会,属太公泉乡。1994年属太公泉镇。2005年属太公镇。西寺庄村……。
  该村在普照寺的后面,分东、西两个寺庄,位于普照寺西而得名。1956年建立西寺庄大队,1984年改为西寺庄村村民委员会。1956年属巴公乡,1962年属巴公人民公社,1984年属巴公镇。西寺庄村情况:地处丘陵,在镇西北3.5公里处,因位于巴公普照寺西,故名。全村225户,845口人,1168亩耕地,距晋城北环高速擦村而过,紧临巴马公路,1993年我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