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洞遗址
  龙潭洞遗址又名和县猿人遗址,或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在安徽巢湖市和县境内。在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地居长江下游,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中间地带。构成洞穴的地层系寒武系白云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乡农民兴修水利时,发现龙潭洞内埋藏着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县考古工作者联合考查,于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一块左…[详细]
薛家岗古文化遗址
  薛家岗遗址位于安徽潜山县王河镇,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自1979年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广州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先后6次对潜山薛家岗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在这些出土文物中,尤以石铲和奇数多孔石刀等石器最具特色,其孔眼周围绘有花果形图案,极为罕见;其中一把13孔石刀,不仅在国内首次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也绝无仅有。该遗址坐落在潜河边上,高出附近农田3-7米,为一椭圆形台地,总面积约有六万…[详细]
张四墩遗址
  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社区境内。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文管所试掘,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详细]
大城头遗址
  大城头遗址,一称“皇城”。在肥东县阚集乡大程村。为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遗址。形似一圆墩台,长100米,宽80米,高出地面2-3米。经考察,遗址文化层深达3米,除表土50-6O厘米受损严重外,其下皆保存完好,已采集有大量标本,如石斧、石镞、蚌刀、陶纺轮、鼎、罐、鬲、盆,以及陶片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陈墩遗址
  介 绍  大陈墩遗址,一称“大陈孤堆”。在肥东县龙城乡仓村。为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殷周时期遗址,总面积4O00平方米。墩台形成三个阶梯,最高一层长43米,宽20米。第一层与第二层高差2.5米,坡陡呈75度角,第三层为缓坡。经考察,在墩西坡红烧土中还发现有稻粒结块,属国内最早发现。遗址除表土30-40厘米受损严重外,其下4-4.2米保存完好。已采集到石斧、炼铜渣、陶拍、残陶片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详细]
青凤岭遗址
  青凤岭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漳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有传说故事。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亳州钓鱼台遗址
  钓鱼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详细]
胡家村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绩溪县长安镇庄团村,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1年,发现印纹陶片、磨制石器等遗物多件,遂定名为胡家村遗址。它是皖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存,对以后江南的考古发现具有指导意义。该遗址的文化层1-2米,包含物有磨制石器和陶片。石器主要有穿孔石斧、石镞、石凿、石锥、石锛、石刀等,制作工整,磨制精良,陶片以印纹陶为主,灰、红两类,纹饰有席纹、回纹、几何纹、波浪纹、篮纹…[详细]
花家村遗址
  花家村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有陶鬲、石斧、石(石奔)、石箭镞、蚌镰、骨针、鹿角等遗物。60年代发掘的花家寺遗址是首次在淮北地区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该遗址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名录、1981年9月)。…[详细]
老丘堆遗址
  老丘堆位于安徽省临泉县城西1千米流鞍河南岸。又叫沈子墓,长50余米,宽20余米,高10余米。相传聃(丹)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据考古学家认定,这里是新时代的文化遗址,因为此处遍地是陶制器皿碎片和残断的石器,生产工具。出土有石斧、石锛、石箭头、石刀、陶方鼎、陶纺轮等,还有骨刀、骨针、骨箭头、骨鱼叉等。老丘堆原来很大,因处于流鞍河岸边,长期受到暴雨冲刷和农民深翻耕作,现在相当小了。这里地势较高…[详细]
倪邱遗址
  倪邱遗址位于太和县城北30公里,东距阜亳公路约300米遗址西临茨河,因历年来经河水冲刷形成陡壁。遗址现存南北长54米,东西宽34米,高近10米。遗址未经发掘,从河水冲刷断面观察,文化堆积很厚,有大量的蚌壳、兽骨、陶片及灰层。从遗址表面采集到的文物有石斧、锛、骨针、陶网坠、夹砂黑陶罐、镂孔豆、盆、尊形器等,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刻划纹等。该遗址文化堆积具有连续性,且年代跨度大。从采集标本分析,遗…[详细]
钟离城遗址
  钟离城遗址位于凤阳县临淮镇东1.5公里处凤阳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岗上。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为春秋钟离子国故城遗址,后为吴、楚兵争之地。该城南接丘陵、北凭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园湖支流。公元前538年,楚箴尹宜咎筑此城。秦建县、晋置郡于此,隋移治至城西称濠州,即今临淮关,该城废圮。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钟离为楚属邑。周敬王二…[详细]
涉故台(陈胜吴广起义旧址)
  位于安徽宿州市墉桥区西寺坡镇涉故台村,东距津浦线7KM,西至206国道8KM,交通十分便利。这里古代是一片沼泽地,故名“大泽乡”。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即发端于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与九百闾左同赴渔阳戍边,至大泽乡,因雨受阻,失期当斩。“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吴广遂智杀校尉,率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筑坛盟誓,诛伐暴秦。因陈胜字涉,后人遂将其盟誓之坛为“涉故…[详细]
龙城遗址
  龙城遗址,在肥东县龙城乡龙城村。为江淮地区商周村落遗址和秦汉浚道县城址。遗址东、西、北三面有3-4米高的土垄,勘查有夯土层,为旧城墙倒塌后所形成。南面仍可识辨城垣旧址。城垣长600米,宽420米。旧城址内有汉代断砖、碎瓦、残陶片,以及具有商周时期特征的遗物。旧城址外几座村庄多有古墓群,曾发现汉至南北朝时期石室、砖室墓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合肥市…[详细]
六安西古城遗址
  六安西古城遗址位于六安市区北6公里城北乡六安西古城遗址内两座古城址相距仅300米,东西对峙,六(安)寿(县)公路横贯其间,后人以其位置分别称为东、西古城。西古城址现存南北长471米,东西宽229米,厚约2—5米。城墙四拐各一大土堆,高约10—13米。经初步勘探,所出实物为春秋至汉代遗物。少数为新石器时代遗物。…[详细]
古寿州窑遗址
  古寿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内,包括管嘴汶、高窑、医院住院部、松树林、车小湾五个保护区。中心窑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详细]
萧窑遗址
  萧窑遗址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1960年发掘。经考证,萧窑始建于唐,因白土镇既产瓷土,又有木柴、煤炭等燃料,为萧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南宋时已成为金朝在徐淮地区的大瓷窑之一。该窑所产的瓷器多为白釉,也青少数黑釉,除坛、缸、花瓶等器皿外,还有佛像、佛塔等神器。…[详细]
柯家村遗址
  柯家村遗址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城郊。以城南郊的柯家冲窑和城西郊的骆冲窑为代表兴盛于五代末及北宋早期,北宋中期后渐趋衰废。遗址主要烧制青白瓷,次烧白瓷,采取龙窑一钵一器仰烧法,早期有过支钉烧造的过程。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呈现出不同的白中泛青,青中显白的色调。产品有碗、盏、杯、碟、壶、炉、盒等,造型工整,古朴大方,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上品可与景德镇青白瓷相媲美,产品畅销长江中下游各地,甚…[详细]
明王台遗址
  明王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大有街花井崖北侧通真观内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即位的宫殿遗址,故名明王台。该遗址于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5年(至正15年)二月,刘福通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到亳州,拥立为小明王,尊其母杨氏为皇太后,建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定亳州为国都。起义军拆亳州太清宫建筑材料修建大宋政权宫阙,在北关通真观建立宫殿、朝房,登基。清光绪《亳州志·兵事》载:至…[详细]
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明中都皇城,又称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皇故城、凤阳明故宫、凤阳紫禁城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府(洪武七年更名凤阳府,今安徽省凤阳县)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较北京故宫大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