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贵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阳珍珠泉
  珍珠泉,又名珠泉、洒泉、龙泉,为天然泉,位于贵阳市西郊野鸭乡龙泉村东侧100米处龙泉村大寨(原名仡佬寨)南侧,龙泉村因该泉而得名。1987年5月17日,珍珠泉被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称该泉为“酒泉”。清(康熙)《贵州通志》说:“珍珠泉在贵筑县西三十里,泉冽,池中分六、七道而出,叠如贯珠之不绝”。民国《贵州名胜古迹概说》记载:“白龙洞附近有珠泉,分六、七道而出,累累如贯珠”。泉塘分为两处,相距…[详细]
宋氏别业遗址
  宋氏别业遗址史书原指今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现在将原宋氏土司居住地乌当区新添寨北衙村洪边寨也归并在内。1987年经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四年(1371年),水东土司宋蒙古歹归附明朝,朱元璋赐其名“钦”,授怀远将军,世袭贵州宣慰使司宣慰同知,其于洪武年间在云锦庄始建别业,修景致,葬祖茔。宋氏即指元、明两朝土司蒙古歹及其后裔。宋蒙古歹祖籍河北正定人,其十七世祖宋景阳为入黔始…[详细]
桐埜书屋(桐墅书屋)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周渔璜幼时读书的地方。周渔璜是清代康熙年间贵州著名诗人,官至翰林院学士,曾参与撰修《康熙字典》、和《贵州通志》,并著有《桐野诗集》。桐野书屋为近年地遣址上重建的明清建筑,旁边有一口慧泉,水质冰凉。附近还有周渔璜故居,其后人仍居住,已没有什么遗迹了。位于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的桐埜书屋,是周起渭在家时的读书之处。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原为穿斗式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后毁。1992…[详细]
任可澄墓
  任可澄墓位于贵阳市花溪以西4.5公里的磊花公路左侧大秧田,坐西南向东北,占地50余平方米,墓前石碑高150厘米、宽75厘米,正中阴刻“任公志清之墓”。1989年9月,墓被盗,修复后批准将墓迁建,现为石墓,墓高2.5米,直径3米,封土南北长4米,占地50平方米,墓前立有白绵石墓碑一通,并设仿石供桌及石凳。任可澄(1878年—1945年),字志清,号匏斋,贵州普定人,他出生于世代书香宦官之家,是清末民…[详细]
平刚墓
  平刚墓位于贵阳市红边门外大营坡,修建于1951年,是为纪念革命人士平刚而建的。现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平刚(1878年—1951年),字绍璜,贵阳府贵筑县青岩人,同盟会员,清末、民国贵州政坛重要人物。民主革命斗士。平刚八岁入私塾读书,十五岁学作八股文,二十岁考取秀才。“戊戌变法”后,平刚不断的受到新思潮言论的影响,决心“投身于时代潮流之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平刚与张忞、彭述文创办贵阳…[详细]
卢焘蒙难处
  卢焘先生蒙难处位于贵阳市二桥转湾塘公路旁,是爱国人士卢焘先生在贵阳解放前夕,为保护地方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于1949年11月14日,被杀害之处。为纪念卢焘先生,1986年经贵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卢焘先生蒙难处,凿山建有纪念亭,纪念亭以钢筋混凝土建成。原占地约140平方米,因公路扩建面积缩小,现亭紧靠人行道,坐南向北,以山为壁,亭上覆琉璃瓦,高约5.4米,阔约3米,亭中立须弥座圆首碑一通…[详细]
简书墓
  简书墓,位于秀丽的黔灵湖畔,沿着茂密的森林小道拾级而上,约走百余米开外就能看到。墓四周古木参天,遮荫蔽日,墓主人就是贵州辛亥革命先行者,领导大方人民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大方军政府的重要领导人简书。墓前石碑刻“简公孟平之墓” 六字,墓地东侧有碑两块:一为“简书墓重建纪念碑”,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委员会主任王渊敬题,一为“简书先生传略”碑。…[详细]
刘氏支祠
  刘氏支祠位于忠烈宫贵阳幼儿师范学校校园内,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为贵阳名贤刘春霖的家祠,占地8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享堂、戏楼、东西厢楼廊和大门组成。享堂、戏楼、东西厢楼廊均为穿斗式木构架,装修讲究,门窗、隔扇、群板、额枋、雀替等多为雕花木构件;祠门有三个入口,中为大门,两边为侧门,外观上融入了西方建筑的风格。1987年该处公布为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林青就义处
  民国24年(1935年)9月11日,被誉为贵州高原山鹰、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林青同志(时任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书记)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毒手,在从国民党贵阳警备司令部押到六广门(刑场)的途中,经历无数次严刑拷打的林青仍勇敢的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并高唱《国际歌》,惊恐的敌人竟惨无人道的用短刀横卡到他的嘴里,直到城北江西坡岩脚下(今贵阳市环城北路166号)林青同志被杀害。…[详细]
卢焘烈士墓
  卢氏陵园(卢焘烈士墓)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现观山湖区)野鸭乡新寨村百花坡。卢焘,原名卢启熹,号寿慈,壮族,1882年9月1日生于广西宜北县一个农民家庭。卢焘的青年时期,正值我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他耳闻目睹清王朝的黑暗统治和民族的深重灾难,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对于共产党的事业,卢焘一直抱同情态度。1928年,朱德带部分起义部队由广东转战湘南,派王佐带信请卢焘与范石生联系,要范不要与红军为敌…[详细]
李端棻墓
  李端棻墓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水塘村大关口松山半阜上,1987年经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贵阳市喷水池邮局后面有条由北向南的旧河道,名贯城河。河的东岸有条不宽的小巷,叫长春巷,清朝著名的维新大臣李端棻就出生在这巷内。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20岁补博士弟子员,29岁中进士,入翰林,选庶吉士,授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