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县农民军总部旧址
  龙川县农民军总部旧址位于龙川县佗城镇百岁街朱家祠。1926年5月中旬,龙川县农民协会成立后。为适应农会斗争需要,6月初在县城朱家祠成立县农民自卫军总队,以保卫县城各革命团体,保护“二五”减租的顺利进行。广州农讲所毕业的龙川籍学员黄自强任总队长,队员由各区、乡农协选调80余名青年农民组成,后发展到400余人。经培训后的县农军总队,分赴各区乡为组织农民武装斗争打下基础,为保卫农会政权和维护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县农军总队队部设在县城朱家祠。该宗祠建于清代,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硬山顶,面积300平方米左右,今基本保存完好。2011年,县政府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了维护修缮。1986年9月3日被县…[详细]
鉴池公祠
  祠由陈孔房遗孀孔粹卿独资建造,历时十载,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竣工。参照天童、国清诸寺建筑样式设计,以福建迁象后陈氏第十四世祖茂宁公号“鉴池”命名为鉴池公祠,俗称为新祠堂。祠占地十亩,朝向西南偏西,自前往后,由祠堂河(池)、照壁、门楼(连戏台)、大堂、后堂等构成,三进两院。大堂,重檐歇山顶,广深各三开间,各缝侧样均作九架前后双步梁,增下檐一步为周围廊,明间后侧正中凌空架龛,奉太白金星。戏台,歇山顶。后堂,九开间,深九架,明次间砌上明造,为设龛供奉祖宗神位之所。 祠规模较大,用料好,装饰华丽,融合了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彩绘等各种工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艺人们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为县内祠…[详细]
杨太后陵
  杨太后陵,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永安里。葬于宋末,为杨太后的陵墓。杨太后(1244-2279),名巨良,宋度宗的皇妃、宋端宗的生母,宋端宗即时尊为皇太后,被后世誉为国母。南宋行朝在新会崖山建行朝草市、行宫30间,杨太后在慈元殿主持政事。宋元崖门决战中宋朝灭亡,杨太后赴海殉国,太傅张世杰仓促之间将其葬此。坐西北向东南,宽7.98米,深11.9米,占地面积74平方米。享堂为圆形,直径6.9米。坟头以鸭屎石雕刻,六角形,高0.6米,宽1.2米,形如竹笠。二级拜台,直角踢靴,护墙和山手以蚝壳夯土砌筑,高0.8米。1986年重修时墓面铺混凝土。杨太后陵是宋元崖门史迹的重要文物,是新会现存身份…[详细]
綦公直墓
  綦公直墓位于广饶县经济开发区司家村西约100米处。綦公直(?----1286),字世美,广饶县綦许村人,是元代初年的名将之一,先后被册封为荆南招讨司使、武毅将军、昭勇大将军以及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蔚使等职。元二十三年(1286)在平叛诸王海都叛乱中,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陷死在叛军中。后葬于故土祖莹。其墓地南北长150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封土今已被夷为平地。墓地原有石人、石虎、石羊各四尊、华表一对、石狮一对,各成对面分东西两行排列。另有长方形石供桌一个及石质旗杆座、龟趺石碑各一,均位于二列石刻北首。除两对石羊仍埋于地下外,其余石刻文物今已不存,但主墓尚保存完好。2004年12月…[详细]
“七乡胜地”牌坊
  “七乡胜地”牌坊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横涨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为二柱单开间单檐歇山顶石筑。通面阔2.42米,高2.32米。根据现存牌坊的建筑结构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顶翼角起翘平缓,正脊两端置兽形正吻;垂脊处有吻兽,前檐刻出瓦陇、瓦当、滴水;柱子正方,外侧抹角,断面为0.29×0.28米,抹角边长0.15米,柱脚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状牛腿支撑;柱头间施阑额,有“七乡胜地”4个方正大字,其余风化不清,阑额北有门轴孔。 鄞西地区原为七乡之地,这里是南塘河进入城中之要地,故得名“七乡胜地”。目前,牌坊保存较好,结构稳定,为研究我区古建筑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详细]
射雀岗畈梯田
  射雀岗畈梯田位于海曙区石岭自然村射雀岗岭董家屋后的山岙中。层层梯田从山顶而下至爱中村董家屋后并围至南边山岙,今为董家屋后山岙该块地段。该梯田原属石岭人所有,根据其发族历史判断,该地梯田应于宋朝开始开垦。 梯田基本处于东西向山岙中古道两侧的上下层层走向,都以乱石坎层砌而成,大的坎石上吨,小的坎石如碗口,所以大小不一,利用山地乱石堆砌而成。砌筑方式基本都成圆弧形层坎,是原始载种水稻的田地。现因经济发展,种植专业化而发展成多种经营,已变良田为旱作庄稼。 射雀岗梯田的发现,反映了石岭人民战胜困难,勤俭建家的发展历程,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教育意义。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详细]
留念大寺
  留念大寺,位于定襄县宏道镇留念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约43米,南北宽约55米,占地面积约236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大明天顺七年(1463),乾隆三十五年(1770)均有修葺,现存为清代结构。一进院落布局,沿中轴线建有前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西南角有戏台一座。现存正殿梁架扭曲变形,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架结构,单檐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栱;前殿山墙为后建、前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五檩架结构,单檐悬山顶,内山墙三角处有人物、动物壁画约5平方米;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卷棚顶;寺内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八年(1869)重修佛殿碑记和重修真容寺龙王寺碑记2通。2003年…[详细]
三盛院
  三盛院建筑群位于竹山县上庸镇境内,堵河与竹溪泗河的终点交汇处,是清末当地的豪门庄园,也是竹山的“大宅门”,三盛院的得名因“王三盛”而来,但是王三盛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亦农亦商的家族总商号,这个总商号源自王应魁一人。王应魁祖籍位于湖北麻城县畔,生于公元1785年(清乾隆50年),家中排行老大,属蛇。王应魁年幼丧母,19岁时,识破后母投毒之计,愤然离家出走。后辗转至竹山县城,居南关街,做起铜活、豆腐小本生意,披星戴月,甚是辛劳,及至一年,小有余财,后迁移到20里外的田家坝(今上庸镇)北坝街落户。落户田家坝后,王应魁不丢铜活、豆腐两业,并着手小笔食盐贩卖生意,家资渐丰。王应魁后来娶竹溪县烂泥湾村…[详细]
廻沙闸古遗址
  廻沙闸古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村西侧、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该闸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镌有“测水尺”,作为控制水位的标准。第3柱镌有“迴沙闸”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断面尺寸为0.5米~0.52米,闸门槽0.11米,成正方形,闸中孔宽3.57米,2边孔宽3.02米。 廻沙闸是它山堰水利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都同它山堰一起发挥着引泄、滞蓄的作用,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陈恺,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积,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处建三孔迴沙闸,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 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详细]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位于海曙鄞江镇它山堰村马鞍岗山的半山腰,距国保单位它山堰直线距离约500米,是唐朝人工开采石料所遗留的采石遗址。东口高约2-3米,西口高约5米,洞内深约30余米,东西两,内相连,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块已出现风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时,发现有一条宽约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脚,又根据它山堰石料质地与此相同,故推测这条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运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见证。抗日战争时期,本地百姓为躲避日军的烧杀抢掠,曾于此避难。 该石宕遗址发现,对于研究它山堰历史、鄞州石刻史等极具价值,同时也见证了日军侵略、百姓避难场所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