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安徽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秋关
  千秋关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城东南60公里处。往南为浙江省临安市横路乡境内,16省道即桐千线北端。千秋关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秋关崇山高耸,隧道幽深,地势险要,系皖浙通道,杭州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秋关古名千秋岭,高398米,是皖南宁国通往浙江余杭的咽喉要道。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关顶置炮九门。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守此关,又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圮。关东边山冈上通往豪…[详细]
大母堨
  大母堨现存大母堨为明代结构,保存基本完好,为棠樾村的重要灌溉工程,中间有个三闸口,灌溉双圳口,全长1000米,高3米。大母堨是乡村级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至今周围的村民还享用它的功能,对研究古代水利的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保护范围:整座坝身、西岸的水射、水渠周边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周边50米。…[详细]
昌溪庙坦及水口
  昌溪庙坦及水口安徽省歙县忠烈庙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该庙共分三间。正间供了汪公大帝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庙前广场即庙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为全国罕见、昌溪仅有,对研究徽州古代古村落建设历史和水口文化有较高的价值。位于庙坦的正前方就是昌溪的古水口,形成于元朝的末年。村外大…[详细]
阜阳奎星楼
  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通。一…[详细]
栖岩寺石屋
  栖岩寺石屋位于安徽蚌埠市经济开发区长淮镇。该寺始建于汉代,因其佛殿、僧堂、经阁均以白色石块建在山岩上,故称栖岩寺。后经战火,庙宇等多被毁坏,明初,朱元璋下令重修栖岩寺,并升其为龙兴寺下院。现庙宇已毁,院内有莲花石座一个,石香炉、石柱础各一个。庙宇基本布局尚存,现有建筑为50年代所建。原大殿后11米处有方丈石屋一座,保存完好。石屋原有走廊与寺院相通,内顶部刻有莲花图案,东壁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详细]
上坦桥
  上坦桥位于安徽宣城市宁国市方塘乡上坦村上坦桥呈南北走向,为五孔满肩青石石拱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桥长68.9米,引桥长44米,桥面宽5.6米,五孔从北向南跨径依次为12.4米、13.8米、13.8米、12.7米和12.7米。桥基用条石砌成,每层较上层稍-,桥墩为船型。上坦桥从北向南第四孔的北面距河面约3.3米处拱券上崁有建桥“同仁因果”碑记一通,记载了建桥的捐资者、修建者和年代。护…[详细]
中正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华阳镇西大街58号,总面积12.28平方米,为明代至民国建筑。中正坊俗称“四门川”,据《徽州府志》、《绩溪县志》载,宋代营建县治时,测定此地为中心点,并建此阁。现存四门川的四大门券为明代特征,而木结构及屋顶均为民国时期的特征。中正坊,平面呈方形,上下两层,四门用砖拱券,高2.84米,条石铺砌通道。南北落檐高6.77米。屋面铺设望砖,小瓦覆盖,硬山式屋顶。木结构简单,四向檐下…[详细]
磡头节妇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家朋乡磡头村,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该坊坐东南朝西北,四柱三门五楼,麻石仿木结构。通高8米,面宽8.4米,进深2.45米,占地20平方米。该坊为旌表故氏许保妻章氏而立,主楼正中置有“恩荣”匾,其下方花板西北方镌有“节妇坊”三字,其建筑艺术及雕刻水平较高,具有明代特征,是明代牌坊的重要代表,1997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桃州鼓角楼城台
  鼓角楼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上为复宇重楼,楼中备有鼓、角、钟、漏刻各一,取“代鼓鸣角,以警昏听。下漏数刻,以节昼夜”之意。下为拱形卷洞楼座,座高4.3米。元时因战乱遭损坏,明洪武四年复修。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15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26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详细]
贵池百牙山塔
  百牙山塔位于贵池城北百牙山处,塔取山名。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池州知府陆冈建,是一座风水塔。据清光绪《贵池县志》记载,百牙山塔是“取地理补短益卑之象”,“大培池州风水之不足”而建。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制,高34.4米,直径6.68米。底层设低矮台基,转角为园形倚柱,丁式柱础。各层均设平座,佛龛。有砖阶自复壁中盘旋而上,塔心宝呈穹窿收顶,七层处置千斤木承托刹柱,顶端立青铜质葫芦状刹。外观塔体,上、…[详细]
屯溪镇海桥
  镇海桥位于黄山市屯溪区屯溪老街西出口处。又名老大桥,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毁,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是连接屯溪老街和黎阳古镇的交通枢纽。镇海桥全长133米,宽15米,为六墩七孔石质拱桥,桥面和桥栏用茶园青石铺建。上部为等截面实腹式石拱,下部为浆砌条石重力式墩台。桥墩呈等腰三角形,分水头石头翘起,造成船头状…[详细]
紫阳桥
  紫阳桥,初名“寿民桥”,位于歙县城东南渔梁坝下,因西近秀丽的紫阳山麓,故有现名。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此桥为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所用石料为红砂岩。桥为县内古桥之最高、最宽者,往来船只可不落风帆桅杆从桥下通过。据说此桥开始募资筹建时,虽有许多人解囊应募,却未集足银两。这时,人们见一位身穿麻布衣的买灰人也赶来凑热闹,便讽刺他:“凭你这副模样。也敢来出钱造桥吗?”岂知…[详细]
三阳洪氏宗祠(敬本堂)
  时代:明至清地址:安徽黄山市歙县三阳镇叶村。洪氏宗祠位于歙县三阳镇叶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修扩建,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修,又名“敬本堂”、“世光第”,坐北朝南,面阔18米、进深30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该祠背山面水,前有广场,为三进五间二天井的格局,由门坊、享堂、寝堂和门廊、两庑组成,结构完整,保存良好。门楼砖砌,四柱三间五楼式,檐下施…[详细]
歙县万年桥
  万年桥位于歙县县城北门外扬之河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年桥过去是通往太平,抵达省治安庆的要道,当今则是老城连接新区和城区通往北郊村镇的重要交通线。九孔,长150余米,高10米,宽6.7米。桥初建成时,任明代兵部侍郎的歙县松明山人汪道坤,曾赋《万年桥》诗一首。原桥东端有一石碑坊,上有“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毁于清乾隆年间。保护范围:桥南边东、西两侧各100米,桥北至人民路,桥东、西…[详细]
昌溪太湖祠
  太湖祠建成于明代,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100平方米。太湖祠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太湖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太湖宗祠的建筑手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集中反…[详细]
下阳祠山庙
  为奉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的庙宇。张渤,故鄣人,志在开凿从吴兴之西苕溪贯通广德无量溪、桐汭河,连接南漪湖、太湖的内河水系,以利灌溉和舟楫。因王莽乱世工程未遂,在广德横山忧愤而死。为纪念他的功德,遂广德横山建庙以祀。此庙明初始建,清顺治、嘉庆多次重修,青砖灰瓦,单檐硬山,庙内16根方体抹角花岗岩石柱,组成四组抬梁架,木构横梁,气势雄浑。面阔三间13.3米,进深11米。祠山庙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资源,采取…[详细]
朱旺村古建筑群
  朱旺村古建筑群距205国道1.5公里,距黄山风景区67公里。朱旺村建村1300多年,该村朱姓居多,系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后裔,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奇特的建筑景观。朱旺村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栋、古桥梁13座、古井9口和1条古水街,均位于朱旺村。朱旺村1号井至9号井均依朱溪河两边修建,石构矩形,长、宽、深尺度不尽相同,均为明代所建。1)垂裕堂、绍兴堂。保护范围:东15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建…[详细]
司空山古建筑群
  司空山古建筑群包括牌坊、二祖禅刹、石刻等。牌坊始建于唐代,后毁,明天启元年(1621年)重建,坐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枋木结构,花岗石建造。现仅存二楼,面阔9米,残高6.5米,进深2.8米,梁枋浮雕,全枋均以50厘米见方的抹角石柱为整体支柱,支柱上端刻锦纹图案,地层夹住宝瓶状。牌坊顶部构建在文革中毁坏,但被寺庙僧人搜集后,集中存放在大雄宝殿前。司空山上仍保留了许多二祖弘法的遗迹,有修行的石窟寺二祖禅…[详细]
灵山村古建筑群
  灵山村古建筑群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灵山村古建筑群有明清古建筑40余处,纵深幽多条小巷,相互贯通;溪东为鳞次栉比的屋舍和宅院,多为明清和近代古建筑。溪西多为民居附属建筑。跨溪有石桥二十多座。灵山村古建筑群含重点保护古建筑7处,包括村南水口古建筑翰苑坊、天尊阁、灵阳桥、五福庙4处,明代祠堂1处,清代民居建筑2处。它们是灵山村的代表性建筑,建筑类别丰富,形制多样,风格浓郁,展现了徽派古建筑独具…[详细]
蜀源牌坊群
  蜀源牌坊群及思恕堂位于古徽州鲍氏聚居村落。蜀源村是古徽州鲍氏聚居村落之一,宋建炎年间建村,有800年历史。现有古民居建筑32处,位于村口的三座明清石牌坊和村内清代民居思恕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座石牌坊由南而北分别为:三间四柱冲天式清代节孝坊、贞寿之门坊,两柱单间明代赞宪坊。思恕堂位于村西北街中,由厅堂、居室、门厅、厨房及其附属建筑组合而成,是清代中后期古民居的建筑精品。蜀源牌坊群和思恕堂有着徽州古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