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长城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长城篇

诸城齐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千载,早在秦长城横空出世的数百年前,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就已经巍然屹立起一条千里长城,它就是被专家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修筑的,在诸城南部山区,齐长城沿山势蜿蜒起伏,自西向东长达60余里,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齐长城始建于公元前555年以前的齐桓公时代,至齐宣王时基本完成,前后经历400多年,比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历史还要早300多年。据有关推测,在民间世代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地就在齐长城。今天,虽然齐长城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防御功能,但它是目前国内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地表古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古…[详细]
历代长城
  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代在山西共修筑了七千多里的长城。现在有遗迹可辨的还尚存三千余里。山西境内的万里长城结构分土筑和砖筑两种。有些段落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且有独特之处。如别的地带长城基本上是在山脊上蜿蜒,给人以绵延不绝之感,而偏关老牛湾到河曲楼子营的长城,是屹立在黄河岸边悬崖之上,其中偏关县桦林堡一带约有30余公里的长城,至今保存尚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河曲县内的长城大部分又在黄河谷地,施工条件差,还需要多种辅助工程。有些段落至今好似黄龙逶迤于黄河岸边。代县境内的长城以雁门关以西白草口附近一段保存较好,几座敌楼大体完好,形势非常壮观,内外长城衔接处偏关县红门口附近的长城…[详细]
泉水河野长城
  泉水河野长城位于大城子镇北沟村,是全国唯一的“V”字型长城,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长城自北向南,似一条长龙,忽起忽伏,姿态雄伟。从北边越过泉水河口、家堂沟口、小关门口,爬上峭壁,又飞下悬崖,渡过清水河,直上王小庙山顶主峰,然后向着安营寨口、黄门子路南去,一座座敌楼象连珠一样矗立在这段“长龙”的脊背上。长城在被称为“五十一蹬”的地方向北转,沿着近乎于90度直角的山凹处,古代的工匠们修建了整齐的长城垛口。无论远观近看,皆为胜利者“V”字的手势造型。这“V”字背后也存在着无以计数的狼烟战火。长城城墙上到处都可以找到各种字样的文字砖,只要仔细观察,如“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河间营”、“河间营造”…[详细]
延边古长城
  在八道沟的双峰山和延吉市北的平峰山山脊上,有古长城和烽火台遗存,其是延边古长城的组成部分。延边古长城西起河龙县土山乡东山村二道沟的山坡上,蜿蜒腾挪于河龙市的西城、龙门乡、龙井市的细鳞河、桃园、铜佛、延吉市的八道、烟集、长安乡等的崇山峻岭中,消失在东距延吉市15公里的磨盘山附近。多为土筑,也有石筑,全长约150公里,已发现烽火台17座。发现最长的是从细鳞河至老头沟镇的一段,约长10公里;保存最好的一段在老头沟的官船村,尚存高约3米左右。古长城无文献记载。据研究认为是东夏国的江城。也有认为始建于渤海,其与珲春的“边壕”一起是渤海中京和东京的拱卫之城,后为东夏国利用并改建为防御工程。还有认为其是金代…[详细]
三关口明长城
  银川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明朝蒙古鞑靼和瓦剌等部经常从内蒙古阿拉善台地进入贺兰山赤木口(今三关口),直驱平原各地。明统治者为了边防安全,特于三关口筑长城(明称边墙)设关隘,使其成为古代银川城防的“四险”之一。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残断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原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建有关隘。宁夏银川…[详细]
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红旗店西一公里处,有一条坍塌的长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石垣内部还有一层整齐的墙壁,经考证,此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的秦长城。在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便有1处高大的石头堆。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高约6~8米,这就是长城线上用作警讯的烽火台(烽燧)。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一般不超过三公里。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往往还伴随有房址。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小城障,城障是附属…[详细]
乌中旗秦长城旅游区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32年(前21年)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在乌拉特中旗乌不浪口红旗店西一公里处,有一条坍塌的长城,从断面上可以看出石垣内部还有一层整齐的墙壁,经考证,此为秦利用赵长城并将其加高加宽进行维修而形成的秦长城。在长城附近,每隔0.5~1.5公里,便有1处高大的石头堆。从这些坍塌的石堆中仍可找出它原来的四周墙壁,根据残留部分推断,墙壁边长约5~7米,高约6~8米,这就是长城线上用作警讯的烽火台(烽燧)。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一般不超过三公里。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往往还伴随有房址。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小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详细]
小虹螺山明长城
  小虹螺山明长城是辽东镇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长城墙体沿山脊蜿蜒修筑,沿途地势险要,景观自然和谐,取材因地势难易而异,材料多为砖、石类型。城墙上及城墙内分布着形状各异的敌台,整体结构清楚,形制基本完整。墙体起点虹螺岘镇团山子村小毛家沟屯南200米,止点塔山乡大四台子村西2300米西边山山脊上。走向东西-西南,全长10727米,整个墙体共10段,其中石墙5段,山险4段,土墙1段;墙体内有敌台13座,相关遗存3座。2013年3月5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辽东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军事工程,也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人文、历…[详细]
建平汉长城址
  汉长城址(八家子农场小五家子至孤家子乡桃吐村)汉建平县八家子农场、奎德素乡张家营子乡、孤家子乡在朝阳建平县境内的八家子、奎德素、张家营子、榆树林子、朱碌科、喀喇沁等六个乡镇的平野丘陵间,有一条长达近70公里、时断时续且若隐若现的“土棱儿”。这土棱走山过坡、蜿蜒起伏,登高远眺,若一条腾跃的“黑龙”,恣意飘洒地环抱起身后的万里河山!这条汉代长城基本是沿着河川或谷地山坡上的丘顶修建的。沿河谷修建,是以河川为“天然屏障”,“因河而为固”;沿山坡丘顶而建,是为登高望远便于侦察敌情。建平汉代长城的“沿河段”长20多公里,而蜿蜒于山顶的墙体为40余公里,倚山傍河,居高凭险,体现了长城旨在防御的典型特征。…[详细]
卧虎山长城
  卧虎山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全长4.75km,有敌楼134座,海拔665.22m,山势陡峭,故此尤显雄伟壮观。卧虎山山顶视野较司马台长城开阔,北有群山环抱,南有河流平川,东西长城起伏连绵,自成一色。登上主峰极目远眺:东面是隐藏在云雾之中的雾灵山,西面是蜿蜒曲折的蚂蚁岭,南面是水平若镜的密云水库,北面是一派塞外风光的桃山。卧虎山附近有文物古迹几十处,如令公庙、太平庙、铁门关、万寿山、野猪岭、吕祖庙、柳林营等。地址: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电话: 010-81051291开放时间:8:30-16:00门票信息:门市价:25.0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