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于2019年10月7日核定并公布。共计762处,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建筑(280处)、古墓葬(3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其他(12处)等。
苦寨坑窑遗址
  苦寨坑窑址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年代为青铜时代。简介:青铜时代斜坡式龙窑,出土物以原始瓷器为主,少量陶器。器型有尊、罐、钵、豆、纺轮等,器物胎呈灰色或黄白色。窑址分布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共揭露出9条龙窑遗迹,面积约300平方米。窑炉结构分层次建造,下层窑炉废弃后又在下层尾部建一个新窑炉,窑炉内壁宽约1.24米,残长约3.84米,呈斜坡状。窑址坐西北向东南,考古发掘共揭露出9条龙窑遗迹。窑址年代为距今3400-3700多年,即相当于中原的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将我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对于研究我国原始瓷器的起源、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2017年…[详细]
武夷山闽赣古驿道
  武夷山闽赣古驿道与关隘位于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洋庄乡大安村、坑口村,年代为五代至南宋。简介:由岭阳关、分水关和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组成。岭阳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广丰。分水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五代闽国,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地处闽赣交界处,接江西铅山。温林关古驿道与关隘,始建于南宋,地处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闽赣交界,接江西铅山。闽赣古驿道关隘遗址是研究万里茶道线性文化遗产和武夷山古代交通、运输、商业、关防、兵制、铺驿制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范围:岭阳关古驿道关隘:古驿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岭阳关隘口:关墙两侧至山脊,南北各20米。温林关古驿…[详细]
宝丰银矿遗址
  宝丰银场开采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设场管理,至今已断断续续地开采了900多年。《三山志》《八闽通志》《宁德县志》《周墩区志》等方志及《林聪年谱》《福建史稿》等文献对宝丰银场均有记载。古矿业遗址涉及七步、李墩、浦源3个乡镇的7个村落,且种类齐全,有关探、采、选、冶、加工、运输、碑刻等的遗迹、遗址保存相对完整,这在全国也较为少见。宝丰银场遗址对研究古代矿业的勘探、开采技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以及古村落的最初形成都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宝丰银矿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鹤岭福温古道
  白鹤岭古官道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继光社区、蕉南街道中南社区、城南镇岭头村、湾亭村,年代为宋至民国。简介:由时任宁德县主簿的丁大全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主持修建,历代多次维修。古官道起于宁德旧县西门,通往罗源,全长10公里,宽1.5~2.5米,蕉城境内现存相互连续的四段,均由石磴层层累砌而成。古官道沿途人文景观丰富,尚存摩崖石刻、碑刻十九处,古桥二座,古亭遗址四处,以及鹤岭寨、岭头隘门烽火台、界首关、界首烽火台等遗迹。保护范围:现存四段古官道四面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白鹤岭古官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白鹤岭福温古道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详细]
东溪窑遗址
  福建漳州的南靖东溪窑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重要的一处古代外销瓷产地,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经过科学考古调查与重点发掘,发现一批窑炉、作坊、居住等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窑具、工具等遗物,被誉为“中国最具观赏性窑址”。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把东溪窑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名单。福建漳州的南靖东溪窑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重要的一处古代外销瓷产地,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经过科学考古调查与重点发掘,发现一批窑炉、作坊、居住等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窑具、工具等遗物,被誉为“中国最具观赏性窑址”。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把东溪窑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详细]
老虎墩遗址
  老虎墩遗址位于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中港村,是一处典型的土墩遗址,高出周围稻田约2~3米,现存面积约4300平方米。遗址于2007年发现。2009~2011年秋冬,对遗址展开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241平方米,揭示了遗址从新石器中期到明代的丰富内涵,包括新石器晚期墓葬121座、汉晋墓葬8座、灰坑83个,祭祀坑32个,房址8处和道路1条,出土大量遗物。老虎墩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重要,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遗存均可明确为新的文化类型,第二期遗存与樊城堆文化、薛家岗文化郑家坳类型关系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遗迹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类有…[详细]
山背遗址
  山背遗址位于修水县上奉镇山背村,距县城63公里,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一种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址。于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专家所说的山背文化遗址,是指在鄱阳湖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的总称。山背遗址主要分布于跑马岭、养鸭场、金鸡岭、长窝岭、风洞嘴、杨家坪、刺毛窝、荷树窝等8处丘陵山坡上,面积约6200平方米。山背文化遗址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聚焦之地,距今约五千年,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山背文化”的活学样本。山背址文化遗群目前已探明有46个文物遗址,其中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锅底山遗址
  锅底山遗址是一处新晚至商周时期聚落群,是了解环壕类遗址聚落群的分布规律、文化性质及功能布局的典型遗址,是建立抚河流域先秦文化编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的发展脉络及上、下限问题的珍贵实物资料,为重新认识江西及南方片区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推进早期中国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考古价值。2019年,锅底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解放村太坪上组东北开放信息:对外开放…[详细]
南窑遗址
  南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接渡南窑村东北面。遗址的考古发掘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历史悠久,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是瓷都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对探索瓷都景德镇早期窑业的技术源流、传播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是瓷都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19年,南窑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开放信息:开放…[详细]
五府山银铅矿遗址
  五府山银铅矿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五府山镇塘里村,村域内山形地势陡竣,植被茂密,古良河水量丰富,是江西东北部武夷山北麓区域一处唐、宋时期的银铅开采、冶炼遗址。五府山银铅矿遗址位于塘里村北面,俗称“上、下梨子坑”的东侧山体上,分布范围约1.5平方公里,由唐、宋铅银矿采区、冶炼遗迹、-居址三大部分构成。代表性遗迹有唐代铅矿采洞16处,宋代银矿采洞24处,炼渣堆积2处,-居址遗迹2处。出土有大量铅、银炼渣和近百件唐宋时期的壶、罐、碗等-用瓷器残片。五府山银铅矿遗址是中国第一处先后开采铅银两种贵金属的矿山遗存,其使用“火爆法”地下采矿,运用了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采矿配套技术设施,尤其采用先进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