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位于武安市桃圆山,在天然石灰岩洞的基础上开凿而成,洞口面西,前临桃园河。石窟石质较松散。壁上有较多的裂纹和钟乳石。南北两壁共刻有112个佛龛,内凿佛像164尊,均为善男信女捐资刻凿,龛侧刻有捐刻者的村庄姓名,南壁中段一佛龛内有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8年)的题记,证明了此窟的建凿年代。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安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武安舍利塔位于武安市东门里,舍利塔为原妙觉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毁,惟塔存。塔与寺均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砖制,楼阁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现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一至二层较高,以上逐层递减,外观挺拔秀丽。各层东、南、西、北辟券门,二、三层设平座,平座及各层檐下均施仿木斗拱,出斜拱,华丽而具特色。塔心结构为塔心柱式,使塔分为内外两层,两层之间为甬道,内设塔梯可环绕登塔。塔基之下有地宫,方形、穹隆顶,内壁有10尊石佛,并有“宋祐六年重修十方佛记”的题铭,可由此推断塔之建造年代。2019年10月7日,武安舍利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北丛井造像碑
  北丛井造像碑北丛井造像碑位于武安市北丛井村,据碑文记载,为东魏武定七年(549年)龙山寺比丘道宝造像碑。魏碑正面造像从特征和龛形分析,并非是东魏同期所凿。比丘道宝碑记,起初为记事碑,至宋代,佛教徒又在碑阴雕像,雕刻较为细腻,有典型的宋代造像特征。碑为青石质,碑身与座置于两地,龟趺座,在原处。碑为长方形,碑身高1.39、宽0.75、厚0.26米,碑的正面为造像,中间刻一较大的长方形龛,龛内雕一佛像,龛的两边刻飞天、武士、金刚,龛下刻门,门内刻一主四从人,手执伞扇,上部刻早期古建筑,建筑物之间刻有人造像,碑阴和两个侧面为碑文,碑额题佛供养,碑左侧为大维那光显祖题名三列,碑阴刻正文,共25行,每行3…[详细]
古嵷山寺重起为铭记碑
  古嵷山寺重起为铭记碑古嵷山寺重起为铭记碑位于武安市郭二庄村,两道碑分别刻于唐代和元代,为原古嵷山寺(又名长寿寺)的附属物,唐碑身高1.95米,宽0.93米,厚0.95米,碑首为弧形顶。碑额刻一佛龛,宽0.57米,高0.50米,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像,龛两侧为线雕供佛,下为正文,碑文线雕方格,行草及楷书,共30行,每行47字,共有1410字,主要记录了佛教徒吴无像为古山寺重起为铭的事。碑阴顶部线雕一佛坐像及而菩萨倚立像,右侧大字刻“奉敕阴田五倾车、牛、驴、马”等。在此碑的南侧还有一通元代碑,刻于至元十九年七月(1282年),通高1.9米,宽0.84米,厚0.23米,为龙首额,上为篆字“重修长寿寺记”…[详细]
定晋岩禅果寺碑刻
  定晋岩禅果寺碑刻位于武安市口上村寺沟。据碑文记载:定晋岩禅果寺始建于东魏高欢渤海王时期,后唐同光至天成年间(923-930年)重修,明正德十年发生火灾,寺院全焚。明正统、成化、嘉靖和清乾隆、道光、光绪、民国都有重修,寺院建筑约于1940年第二次毁坏。寺院建筑宏伟,气势磅礴,依山就势,均建于定晋山岩之下,是东魏至清末近千年间的佛教圣地。现禅果寺已废,仅有遗址和附属文物。其中的碑刻有:五代后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张镜心草书碑2通、其他记事碑19通。还有明代三世佛3尊、三头六臂菩萨1尊、龙池佛1尊。其中后唐冲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又称“透影碑”,立于北岩原禅果寺院内,青石质,石质坚硬,通高4.08、宽…[详细]
古炼铁炉
  古炼铁炉古炼铁炉位于武安市矿山村,是宋代矿山炼铁炉,现残损过半,残高6米,底径3米,中间部位较粗,炉壁厚0.40-0.80米。高炉外皮用砾石砌墙,内用沙质耐火土砌成。炉内墙壁壁面上留有炼铁用的木炭、青石子(催化剂)的遗迹和未熔化的矿石块。从地质和炉的情况分析,宋代这里就开始采矿,而且炼铁也具有了较高的科学技术。此炉建筑结构合理,是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和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炼铁所借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为中国冶铁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分布在河北省武安县县城西南洛河北岸的台地上。该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的年代早于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100年。遗址的文化堆积极为丰富,又颇具地方特色,对于探讨仰韶文化的渊源和追溯更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具有关键性意义。由于该遗址的典型性,故将在这里发现的文化类型命名为“磁山文化”。目前在河北的中南部,从武安到容城一带已发现十余处属于磁山文化的遗址。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在遗址中发现了两座房基,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在房基的四周出土有窑穴460余个,在其中80个窖穴中发现有已经炭化的粟,有的堆积厚达2米以上。石斧、石刀、石镰…[详细]
牛洼堡遗址
  牛洼堡遗址牛洼堡遗址位于武安市牛洼堡村,遗址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00米,文化层厚1~2米,断崖上可以尖刀灰坑等遗迹。1977年经过试掘,出土有窖穴、灰坑等,出土器物有陶盂、罐、器盖和-底器,出土的石器有斧、石球、磨棒等,文化内涵与武安磁山遗址相同,应属磁山文化。…[详细]
赵窑遗址
  赵窑遗址赵窑遗址位于武安县城东北20公里,东距京广铁路11公里。四周群山起伏,河流纵横,中间为一盆地,赵窑村便位于盆地中央的台地上。赵窑遗址位于赵窑村南,东南有洺河,北有马惠河,面积约15万平方米。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原河北文化学院和河北省文化局工作队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探方28个,发现各个时代的灰坑、陶窑和墓葬,复原文物500余件。此次发掘主要集中在赵窑主要集中在赵窑遗址的东南部,从早至晚有仰韶、商代及西周的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发现灰坑2个,出土有陶、石、骨、蚌器,陶器陶质以细泥红陶最多,夹砂红陶和细泥灰陶次之,夹砂灰陶最少,陶器以素面为主,细泥陶中红顶钵最多,器类有钵、…[详细]
午汲古城
  午汲古城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市午汲乡,属战国、汉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45米,南北宽720米,西部保存较好,城墙残高6米,宽约8米。城内文化堆积较厚,暴露的遗物有筒瓦、板瓦及豆、罐、盆等陶器残片。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