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镇平菩提寺
  菩提寺位于镇平县老庄镇,始建于唐,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禅师朱智勤主持营建,以后各代有兴有废,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园林式寺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一样声名远播。清康熙时,襄阳十方主持在此披荆斩棘、扩-教、开山辟麓而鼎建。寺院坐落在山水环抱之中,寺内四重院落,依势而建,由低到高,鳞次梯比,掩映于茂林修竹和古树名木之间。山门左开,古树虬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二佛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鼓楼、大客堂、大斋堂、仓房、禅房、道院等。大雄殿为单檐硬山顶结构,颇具气势。阑额、内额、四椽伏等构件均饰彩绘。法堂…[详细]
汝阳观音寺
  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进门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硕大的山门,高耸的钟楼,三间大的头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桥”,左右对称的迎旭阁、横霞阁及两孔石窑。东面窑里的石雕佛像,额题是“何须面壁”,两侧挂着“莫向他山借石,还来此地做人”的一副对联,所含禅机耐人寻味。西面窑额题“圣泽日新”,窑内有一股清泉流出,经石桥绕向前院,注入东西汤王池。窟后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汤王殿及东西厢房。台上栽植数株银杏树和“扭筋莲花柏”,游人可在此尽享前人留下的余荫。观音寺中还有汤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无论旱涝,始终如一,堪称一绝。位于汝阳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圣王台村北坡,又称下寺。北临…[详细]
沁阳北大寺
  沁阳北大寺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市区自治街中段。创建年代未详,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增建并重修。沁阳清真寺,俗称北大寺。寺院坐西朝东,分男寺、女寺,占地面积约3100平方米。女寺为多座硬山灰瓦顶建筑。男寺规模大,现存大门、过厅、南北讲堂、拜殿等。主体建筑呈轴对称布局,三进三段,内存明清碑刻通,轴线建筑自前而后体量与高度逐渐增加,分别以孔雀蓝、绿、黄三彩琉璃瓦件饰顶。厦殿设门二道,前置栅栏门,中设棋盘门。过厅为单檐悬山顶,两山半穿斗梁架间饰以壁画。过厅之后为礼拜殿,由客厅、前后两重拜殿及窑殿组成,其建筑间均有泄水牵搭,构成一体,纵深达36米。客厅为卷棚歇山顶。拜殿由两座建筑组成。前殿为单檐…[详细]
朱仙镇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扩拓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整个寺院占地9000余平方米,在全国百大清真寺中,其建筑风格和装饰均属罕见,据说,岳飞大战金兵时元帅府就设在寺内。当时岳飞在寺里乘凉的槐树,被群众称为“相思槐”的国槐树,现仍在寺里保存,寺里尚保留一座清嘉靖十年的阿拉伯文碑,记载当时朱仙镇穆斯林朝拜真主的盛况,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阿文碑。全国文物普查时,该寺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仙镇清真寺位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年(1737年)重修,是开封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清真寺坐西向东…[详细]
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2.5公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古建筑林立,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南街设关门,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荆紫关”三个大字,1914年建。关门内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硬山式建筑,院内建三级叠檐、四角攒尖式钟、鼓楼各1座,楼外碧瓦金檐,顶立钢叉,气势雄伟,玲珑剔透。上殿供奉杨泗将军塑像及船家历代先贤牌位。山陕会馆位于中街,…[详细]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
  北舞渡山陕会馆彩牌楼在舞阳县城北25公里北舞渡镇。镇临汝水,西通汝洛;东下江淮,北转郑汴。江南商货由此吞吐中转。有“装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称。镇内山陕会馆为-巨商筹金创建。彩牌楼居会馆拜殿前,清道光五年(1825年)山陕粮商同建,为三间六柱五楼。建筑精巧玲珑,雄伟壮观。清朝初期,北舞渡镇的商贸活动盛极一时,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为了迎来送往、商贾联谊,两地商人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中国历史上的会馆,兴起于明朝,鼎盛于清代,衰微于民国。蕴涵着乡音、乡情的会馆,以其人文气韵的独特,已成为中外游客眼中的新景观。据现存碑刻记载,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北舞渡镇山陕会馆有春秋楼、…[详细]
伯灵翁庙戏楼
  伯灵翁庙戏楼: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镇西大街路北,是该庙的两用主体建筑,它有伯灵翁庙戏楼、关帝庙戏楼、木牌楼等组成一组布局完整的古建筑群。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详细]
王薛民居
  王薛民居位于温县杨垒镇王薛村内王陶金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清代朝义大夫家宅。原建筑为并排四座院落,后大部被毁,仅此一处较为完整。民居坐北朝南,东西宽10.9米、南北长48.36米,总面积约527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两进院落,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七世同居坊
  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布政司经历赵珂立。赵珂,祖籍-,明初迁新乡,清初移居饮马口,到道光四年已七世同居,皇帝为旌表赵珂的军功和七世同居拨银建造。牌坊面南背北,横跨街心,青石结构,柱及坊顶等构件,悉仿传统木结构房屋建筑雕刻而成,坊高10米,宽8.5米,通体用细青石仿五楼四柱三重檐的木结构建筑雕刻而成。主间檐下正中南北两面均刻“圣旨”二字。再向下,有三道门楣被两道题款相隔。正背面题额分别是“旌表例授承德朗军功加正六品衔”、“侯选布政司经历赵珂七世同居坊”。此坊由百余个构件相互嵌制而成,气势雄伟,厚重华美。坊通体浮雕、立体雕、镂雕、线刻多种技巧,镌刻各种图案80余幅,且结构严谨、形象准确、刀工…[详细]
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在太清宫以北的洞霄宫遗址发掘出唐宋等时期的建筑基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