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3月9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共计684处(含现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1处),已经江西省政府同意,现予公布。
西垅刘氏宗祠
  西垅刘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龙城镇西垅村西垅刘家组。1986年4月,公布为彭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彭泽迄今发现保存下来的最大面积的清代祠堂。西垅刘氏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自建成至今,一直是西垅村刘氏家族的祠堂,建筑面积大,布局结构分间多,它为清代村落、家族和祠堂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实物资料。西垅刘氏宗祠总宽16.8米,深26米,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系三进两天井的砖木结构清代徽式建筑,左右厢房,门厅置0-,走廊后为正堂,大小十余间,且大部分门窗和梁柱装饰雕刻保存较好,石础、石门、石凳等雕刻精细、图案清晰,门前石旗鼓与左侧清代同期民居…[详细]
中共赣皖七县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赣皖七县中心县委是在兆吉沟,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境东北部,大浩山脉西南向,枫树岭东侧山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赣北、皖南游击大队第九、十中队指挥部和彭泽、鄱阳、都昌、东流、至德、望江、宿松等七县中心县委曾设置于此。村西北紧靠山壁处,有一间青砖木质结构的瓦房,曾是当年指挥部和中心县委办公之地。至今弹累累。…[详细]
禅师明十墓
  禅师明十之墓整体通长9米,宽5米。坐北面南为一覆钵式佛塔。佛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塔底座直径3.2米、高约4米,塔顶为莲花状。塔中有一小塔,小塔直径50厘米、高1.5米,小塔上 书-“禅师明十宝塔”。佛塔外侧由青石堆砌成半圆形,左右共镶嵌石雕4通,上各有农夫耕作、坐禅、官员、莲花图案。佛塔前方1米处有一墓碑,碑上刻有“禅师明十之墓”字样。墓碑前1米处有一香烛石拱案一座,石拱案上部刻有花瓶、烛台、香炉,香炉上刻有“福寿”两字,下方刻有双狮戏球图案。碑前左右有石雕2通,上均有瑞兽图案。据介绍,该墓十分罕见,从墓碑上雕刻的图案风格可以初步判定该墓为明代墓。禅师明十墓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详细]
德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德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包含德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田家河(赣北苏区的心脏)、红军干部训练班、红军赣北游击队指挥部、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第五纵队九支队指挥部、红军广场、铁石山革命暴-动-旧址、杨超烈士墓等。…[详细]
柳山书院遗址
  柳山书院建于半山开阔之地,这里田地平展,水港横斜;周围重山环绕,层峰叠翠,侧连寺院。书院为砖木结构,外体长方形,长约三百八十九米,宽约九十八米。总建筑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四面的墙皆为青砖平砌,前后重屋顶民房式,风火墙内,盖瓦从不同方位向内倾斜。书院内进五重,由外而里,依次为教学区、藏书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生活区等。按当地百姓的说法,书院应该分为三大厅,前厅顺山墙起列分上下二层,楼下每边置厢房八间。由前厅过大天井,登两旁台阶,进入中厅。中厅檐高十点二米。从中厅过两侧之小天井到后厅,后厅为供孔圣人所在,也称为神堂。“文革”时期,柳山书院改作国家粮库。一九七三年粮库拆迁后书院被毁。…[详细]
镜源水口桥
  镜源水口桥位于九江市武宁县石门楼镇镜源村1、3组。在江西武宁县西南边陲的石门楼镇镜源村,一个叫关山口的地方,两岸青山一横桥,有一座名为水口桥的廊桥。水口桥桥身由石头堆砌而成,全长约21米,宽约5米,高约10米,桥上建有砖头砌的风雨亭。这种廊桥又叫虹桥、蜈蚣桥,风雨亭可保护桥身,也可以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水口桥建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桥两头曾建有拱门,写有两幅对联,一副是古诗“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副是嵌字联“镜明月朗光一色,源远流长达三江”,现已倒塌。清保护范围:以文物本体为界,东、西各向外延伸2.9米,南、北各向外延伸5米.面积:…[详细]
锣鼓洞石亭
  锣鼓洞石亭建于清代1857年。《重修锣鼓洞石亭记》是这样记载:锣鼓洞石亭倚秀岭,傍清源,因溪流湍急,轰然作响,似锣鼓之声交响轰鸣。故称为锣鼓洞石亭。始建于清代咸丰七年,(公年前1857年)据“《河鼓涧石亭记》载此亭乃当地葛姓村民集资而建。内外心八柱,周遮盖履檐,角作牙玑状,皆砌于石,无土无木,亭高二丈,长一丈七尺,宽一丈三尺,石亭顶部原有石花瓶,瓶上有一石鸟,头向平源尾巴朝罗溪,有人理解为:吃平源,富罗溪”。1951年有人以枪击毁。1990年前后又两次遭文物--者毁坏,2006年12月罗溪乡党委政府、视为文物加以保护,亦为开发旅游,出资六千余元维修,使得锣鼓洞亭旧貌换新颜。历史已远去,先人已作…[详细]
港口铺摩崖石刻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乡车下村西北6华里左右的港口铺独立岩下,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船滩镇河潭村相望。独立岩为红色砂质岩,外貌扁平。岩前2米处,有一淤积而成的泥沙台地,为岩刻挡风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该岩刻历时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图画十米处。崖刻呈-式,字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3.75米,诗文字大小不一。拟书:“辛酉嘉泰元年七月十九日姜宅在此修船,匠人吴监谩志云耳”。3行直排揩书,字5厘米见方,南宋(1201年)镌刻。“丙寅嘉泰定三年五月初六日刘监公”。2行直排楷书,字5厘米见方。元代(1326年)镌刻。…[详细]
红军三打横路镇战斗旧址
  红军三打横路镇战斗旧址位于九江市武宁县横路乡横路集镇。1931年保护范围:文物自身外墙向东最短延伸距离1.7米,向南延伸3.8米,向北延伸2米,向西自大门向外延伸2米,其余部分齐滴水线.面积:208.54平方米.…[详细]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
  新四军都昌留守处旧址1937年12月初,中共赣东北特委委员,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书记田英率领红军武山游击队赴浮梁瑶里改编成新四军。根据陈毅同志安排,田英率领中心县委成员于1938年1月下旬回到都昌,在大港街设立新四军都昌留守处,积极开展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活动。但国民党反动派却视田英等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8年4月6日,他们派出300余人,武装包围了大港街的新四军留守处,残酷地将田英等7位同志杀害,制造了震惊赣东北的反共惨案。周恩来同志指示《新华日报》先后发表消息和社论,对国民党政府在都昌制造反共惨案提出了严正的-。建国后,田英等烈士的遗骨被移葬于大港街西南0.7公里处的烈士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