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3年3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共计1943处,另有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2013年5月3日正式对外公布。
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
  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位于寿县城北2千米的大泉村及团结村境内,墓葬群北依八公山,南临淝水,分布在绵延2千米的狭长范围内。现存有封土墓葬两处:其中1处位于八公山乡团结村老母猪山南坡,立“汉淮南王墓”碑1座。另一墓冢位于八公山乡团结村陆家郢东,名为“刘家古堆墓”。“汉淮南王墓”,墓冢呈覆斗状,底部用青石叠砌一米高环周挡土墙,其周长120米,墓冢高64米。“刘家古堆墓”,墓冢呈圜丘状,封土夯筑,面积约6018平方米。两墓周边发现大量无封土的西汉时期中小型石板墓、土坑墓。在墓葬群范围内捡选有西汉、东汉时的标本,建筑构件残件。还出土过玉璧、铜剑、铜镜、陶俑等文物。刘安,西汉文学家、思想家,编著的《淮南子…[详细]
古城汉墓
  古城汉墓位于濉溪县铁佛镇古城行政村孙楼自然村北,现封土形状近椭圆形,残高约5米,面积约2160平方米。1992年发掘。墓葬为同封异穴,封土下的两座墓葬均墓向朝西。南侧的一号墓为多室砖室墓,东西长163米。由对称两甬道及前、中、后三个墓室,共8个单元组成。青砖铺地、顶。其南侧甬道、后室及北侧中室有壁龛。砌墙砖大多为素面,少数有纹饰。顶上用白灰涂刷。在南北室相通的券门顶部的砖立面有隶书阴刻“光和五年”纪年文字。北侧的2号墓为画像石墓。总长度15米,以石条为框架,顶部及墙体均用花纹青砖砌筑,由1条墓道、2个甬道、2前室、2后室、8个耳室组成。花砖铺地,石门上刻凤鸟和铺首衔环图案,门额刻有双龙穿…[详细]
程端忠墓
  程端忠墓位于金寨县长岭乡胜利村连花组,是宋朝抗金英雄六安知军程端忠的墓园,俗称 “夫子坟”。程端忠墓园区现有总面积约 4万平方米,包括陵园片、祠寺片,四周有围墙。陵墓坐西南向东北,后靠莲花山,面向开阔。墓分两冢,靠山冢为原冢,冢高 2米,碑高 80厘米。原冢正前 15米,有一长圆形冢堆,长 6米,冢高 25米,碑高 25米,宽 4米,清朝同治六年重修。碑前原置吨许石质焊炉,两边配有石人、石马、石狮、拴马桩。现存栓马桩两根,新置石质香炉并排三座。北部祠、寺片之南侧为忠烈祠,北侧为左圣寺,各三间成一条脊。祠、寺后为原建筑,南侧为围墙。正前园外有饮马池。程端忠为宋朝抗金名将,谥号忠烈,系朱程理…[详细]
化明塘严氏墓
  时代:明化明塘严氏墓位于五河县小溪镇化明塘村东南500米处,104国道旁。距离蚌埠市约7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明朱元璋未婚而卒的夫人严氏墓,属明代一品规格葬制,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现存在神道30米,无字墓碑1个,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望柱各1对。墓地座北朝南,处于大巩山南端,它紧靠山岗,南面开阔,是一处风水宝地——“箕地”,具有典型的明代葬制风格。著名的景观有严家楼遗址、无字碑、大巩山森林、古黄金洞、围山湖、樵子涧等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2002年对墓区修复保护时发现5开间享堂遗迹,2002年9月完成神道及石像生修复,2004年10月被省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详细]
汤和墓
  汤和古迹园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曹山南麓,占地54.19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其墓是依山开凿而建的长方形石坑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墓长10.3米,宽5.8米,深6.2米,由前室、后室和一侧室构成。墓前有神道,原长225米,现长160米。神道两侧有石像6对:望柱1对、战马及侧立牵马士1对、跪羊1对、坐虎1对、文臣1对、甲士1对。神道前端立一块高6.35米的神道碑。墓主汤和,字鼎臣,生于公元1326年,死于公元1395年,享年70岁。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东湖村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村老乡,引路兄长,忠实战友,得力助手。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详细]
张廷玉墓
  张廷玉墓园位于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其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再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前立四柱石坊。石坊下50米为张氏享堂,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赞猷硕辅”石匾。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生,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详细]
浦城土墩墓群
  时代:西周至春秋浦城土墩墓群位于中国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忠信镇上同村、排栅村,夏至春秋时期土墩墓群。沿柘溪两岸分布。2005、2006年发掘34座土墩墓,计41座墓葬。出土遗物300件,其中原始瓷器68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簋、盂、盘等;印纹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铜器72件,以短剑、矛为主,还有戈、锛、-、刮刀、镞,以及尊、盘、盅形器等。此外,还有玉管饰和石器各7件。浦城土墩墓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东南地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其年代在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也填补了福建先秦考古学序列上的缺环,其中以黑衣陶为主要随葬品的土墩墓对南方土墩墓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详细]
陈政墓和陈元光墓
  位于云霄县城西面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将军山开漳圣迹之一,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陈政及夫人司空式合葬墓所在地。陈政墓始建于唐仪凤二年(677年),墓葬规模恢宏,有享堂、石人、石兽、神道碑等。根据出土柱刻,墓前“甲骑具装”石马等雕刻系南宋嘉熙庚子年(1240年)增置之遗物,其风格和工艺为国内所罕见。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总章二年(669年),因泉州和潮州发生农民起义,陈政奉旨来闽“平乱”。公元677年4月,陈政病殁,葬于将军山。其子陈元光袭其职。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于云霄县西林村建立漳州府,从此,云霄成为漳州府发祥地,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谒祖。现墓地尚存…[详细]
李洲坳东周墓葬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位于江西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2006年12月30日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7年1月6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正式发掘。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风格独具特点,为全国仅见。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详细]
吴平墓群
  吴平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城区西南55公里的中洲乡门楼里村(即吴平故城)南面1000米处的九子科山。该墓群1975年由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调查发现,近百座古墓漫山遍布,封土高4-7米不等,分布面积有15000平方米。1976年和1980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与文献资料相吻合,是古吴平县城的墓葬区,对研究汉至隋代的樟树市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详细]